1941年11月27日的夜晚,江苏溧阳西北约40公里处的塘马村,这个小村庄坐落在苏南一片丘陵中,人口只有百余户。四周的景象被初冬的寒气笼罩,但在这片宁静的乡村里,16旅旅部的气氛却异常紧张。
此时,新四军第六师第16旅的战斗人员和后勤支援已经布满了塘马村周围的19个小村子。旅部、特务连、48团二营大约500人,后方医院、修械所、被服厂、茅山根据地机关等后勤人员超过1000人。大家此刻讨论的焦点是:是否应当立即转移,还是保持原地待命,以应对即将可能发生的情况。
旅长罗忠毅环视周围的干部,沉默片刻,最终斩钉截铁地说:“看,已经快到下半夜了,不能再浪费时间争论下去。按照多数人的意见,明天清晨6点钟,我们向西转移。”
参谋王胜、张业、游玉山等领导干部开始各自准备,政委廖海涛则皱着眉头,低声问道:“老罗,你的‘超级卧底’怎么没有消息?”罗忠毅也有些困惑,轻声答道:“是啊,真不明白,怎么会这样。”
这里的“超级卧底”是指他们在敌人内部安排的一名特工。由于苏南地区活动的范围局限,新四军6师18旅早已撤离江南,16旅孤军奋战,然而每次危急关头,这位卧底都能及时带来情报,帮助他们化险为夷。但这一次,卧底的消息迟迟未到,令人心生疑虑。
晚餐前,已经有多方情报显示,日伪军即将进攻塘马村,然而“超级卧底”却突然失联。廖海涛将信将疑地说道:“老罗,不会是鬼子又在虚张声势吧?”不过,20天前,48团在塘马村参加十月革命纪念活动时,突然收到了情报员的消息,说日军将袭击茅山根据地,立即停止演出,连夜撤离。当时的情况好像虚惊一场,日军并未出动。
可这次的警报是否会再度失灵?罗忠毅和廖海涛心里都没有底。经过一夜讨论,大家依旧没有达成一致意见。
第二天黎明,罗忠毅耳边传来一阵枪声。政委廖海涛立刻跑来询问:“老罗,按计划转移吗?”此时,前线传来报告,原来是旅特务连与日军骑兵发生了激烈交火。早晨,哨兵误将日军的先头骑兵误认作是过路的老乡,直到接近时才发现是敌军。
“先不急,看看情况再说。”罗忠毅沉着回应,接着下令:“让特务连顶住敌人。”当时16旅面临的困境是显而易见的,南面是蒋军的40师,东面是长荡湖,而北面则有日军驻守的金坛、薛阜、天王寺,四面受困,唯一可以选择的方向便是西进。然而,由于周围敌情复杂,16旅的选择并不多。
随着枪声愈加密集,敌人从北、东、西三面开始合围,罗忠毅和廖海涛很快意识到,敌军已经聚集了三四千人,甚至还配备了坦克。会议很快在塘马村的刘家祠堂召开。
廖海涛紧张地说:“老罗,你是旅长,应该留在后面指挥大部队,给机关人员一个撤离的机会。我带部队掩护。”
罗忠毅愣了一下,随即反驳道:“老廖,我们一直是合作伙伴,咱们16旅什么时候旅长自己躲在后头让政委掩护?要是传出去,大家该怎么想?”听到提到自己已故妻子的事,罗忠毅的眼里露出愤怒:“老廖,提起肇珍我就怒火中烧,我要为她报仇,杀掉1000个鬼子。”
两人一番争执后,终于达成共识。罗忠毅决定亲自率队坚持到最后,为机关争取更多的时间。战斗迅速展开,日军骑兵和坦克开始进攻,16旅的部队拼死抵抗,士兵们死守阵地,尽管敌军不断压迫,大家依旧未放弃。
中午10点,罗忠毅英勇牺牲。战斗还在继续,直到下午3点,廖海涛也被子弹击中,负伤倒下。此时,16旅的部队已经岌岌可危,几乎全军覆没。廖海涛临终时,交给黄兰弟指挥队伍继续突围,誓要保全剩余的机关人员。
经过艰苦的战斗,最后的突围成功了。16旅在牺牲的同时,也带走了对敌人的最后一击,毙敌400余人。此役中,16旅的旅长罗忠毅和政委廖海涛等272人壮烈牺牲。
塘马村战斗,成为新四军16旅历史上的一场英雄壮烈的战斗,尽管“超级卧底”在关键时刻失联,始终未解的谜团也依然笼罩在这场悲壮的战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