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27岁的慈禧带着6岁的儿子载淳,面对顾命八大臣的咄咄逼人,愣是在风雨飘摇的晚清执掌权柄47年。
三度垂帘听政,两度拥立幼帝,这个出身镶蓝旗四品道台之家、终身未登皇位的女人,凭啥让爱新觉罗家族的亲王、军机大臣和地方督抚都俯首帖耳?
她手里攥着三张王牌,每张都用得炉火纯青。
咸丰刚咽气那会儿,顾命八大臣气焰嚣张,肃顺甚至当众呵斥慈禧“妇人不得干政”。
按常理,她要么忍气吞声,要么被随便安个罪名处置。
可慈禧偏不,她在灵前哭丧的间隙,悄悄给远在京城的小叔子恭亲王奕䜣送了封密信,就“两宫危矣”四个字,把这位大清最有手腕的亲王拉上了自己的战车。
京营旗兵和洋枪队的控制权,被奕䜣牢牢攥在手里。
而慈禧这边,握着两宫太后盖章的合法权限。
两边一拍即合,回銮京师的当天夜里,八大臣就被一锅端,要么被杀要么被贬,肃顺押赴菜市口时骂骂咧咧,却再也掀不起风浪。
这场辛酉政变,算是慈禧的权力成人礼,也让她第一次把亲王这张牌打出了最大效果。
王牌的厉害之处,就在于能收能放。
早前奕䜣风头太盛,外国公使都只认“恭王”不认“太后”。
慈禧立刻翻脸,以“妄自尊大、欺君藐上”为由,下了一道朱谕就罢免了他的议政王头衔,还顺手改组了军机处。
奕䜣这才明白,自己不过是慈禧权力天平上的一枚砝码。
可朝局一有变动,这枚砝码又会被她捡回来。
中法战火逼近时,她再度起用奕䜣督办军务。
甲午兵败后,又让他重入军机。
如此看来,亲王这张牌,慈禧用得是真灵活,想用就封王拜相,想闲置就晾在一边。
这一手不仅让皇室亲贵看到跟着她有好处,也让满朝文武明白,连恭王都能被随意拿捏,谁敢跟她作对。
封建帝制里,名分比啥都重要。
慈禧不是皇后,却比皇后多了层硬保障,她是咸丰独子载淳的亲妈。
咸丰临死前,把“御赏”和“同道堂”两枚玉玺分别赐给慈安和慈禧,本来是想让两宫太后互相牵制,没想到反倒给了慈禧掌权的合法依据。
同治年幼时,所有奏章都得太后盖章才能生效。
慈安性格柔弱不爱说话,印把子自然落到了慈禧手里。
朝堂上,她只需淡淡一句“皇帝尚小,我替他操心”,就能把军机处的折子留着不发。
地方大员进京拜见,也得先向她叩头,再问皇帝安。
凭着“皇帝他妈”这个身份,她光明正大地坐在帘子后面,却让整个帝国跟着她的节奏转。
同治大婚亲政后,一度收回了批折权。
慈禧退居宁寿宫,却一点不慌。
她早就把满洲贵族、内务府和太监系统,全换成了自己人。
同治去世后,她连夜召见醇亲王,一句“国不可一日无君”,就把4岁的光绪抱进了紫禁城,自己再度垂帘听政。
这一次,连形式上的“顾命”都省了,只因新皇帝是她的亲外甥,血缘纽带还在她手里攥着。
光绪后来想通过变法夺权,还打算借袁世凯的新军围园杀后。
慈禧闻讯,就乘了顶软轿回宫,以“皇帝患病”为由,用“生母训子”的家法把光绪软禁在瀛台。
满朝汉臣没一个敢说话,毕竟太后训子天经地义。
很显然,这张皇帝生母的王牌,慈禧握得比皇帝本人还牢。
清代祖制规矩不少,后宫不得干政、亲王不得领兵、新帝需由议政王大臣会议推举。
这些条条框框看似束缚人,却被慈禧玩成了“橡皮图章”,需要时拿出来压人,不需要时就一脚踢开。
废除八大臣时,她以“顾命制度不合祖制”为理由。
拥立光绪时,又搬出“兄终弟及”的祖制,打破了“皇子继承”的惯例。
戊戌变法后,她再抬出“太后训政”的家法,把变法派大臣一网打尽。
同一条祖制,在她嘴里能左能右,却总能自圆其说,只因解释权在她手里,史官的笔也由她掌控。
更妙的是,她把祖制变成了利益分配的工具。
谁效忠她,就赏“穿黄马褂”“紫禁城骑马”这些祖制允许的荣誉。
谁要是忤逆,就扣个“违背列祖列宗”的大帽子。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这些汉臣,拼死打仗图的就是“谥号文正”“配享太庙”的祖制认可。
满族亲贵更是小心翼翼,生怕被踢出“铁杆庄稼”的世袭名单。
祖制这张牌,被慈禧用成了最柔软的鞭子。
抽下去不见血,却能让整个官僚机器围着她转。
本来想祖制是祖宗定的死规矩,没想到能被她改得这么灵活,这解释权在手,真是想咋用就咋用。
除了这三张明牌,慈禧手里还有套暗线,那就是平衡术和狠辣手段。
她用汉臣牵制满臣,用地方势力制衡中央,用清流打压洋务派,让各方势力互相掐架,自己坐收渔利。
可一旦有人触碰她的权力红线,她下手比男人还狠。
戊戌六君子血溅菜市口,珍妃被推下井,这些都是她给所有人的警告。
1908年,光绪和慈禧相继离世。
她临终前把溥仪抱上龙椅,却再也收不回那三张王牌。
恭亲王早已病逝,亲王这张牌没了分量。
光绪没有子嗣,血缘这张牌断了根。
祖制被她改得千疮百孔,再也没了权威。
三年后武昌枪响,大清彻底崩塌。
慈禧的这三张王牌,确实让晚清这艘破船多撑了半个世纪。
掌权时她是说一不二的“老佛爷”,失势后也不过是叶赫那拉氏的一个老妇人。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残酷,谁握住了权力的杠杆,谁就能让时代跟着自己走,可一旦松手,连一点回声都不会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