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随着抗战的胜利,晋冀鲁豫军区的规模也达到了一个新高。整个根据地包括了80多座城市,总人口达到2400万,兵力更是发展到了接近30万人。自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来,晋冀鲁豫地区的军力从第129师的不到9000人,和第115师的部分力量起步,经过八年的艰苦战斗,终于迎来了抗日胜利的那一天。
然而,尽管抗战胜利,阎锡山却始终没有真正站在抗日一方。早在抗战初期,他就与日伪军秘密勾结,不仅招募了5万多伪军,组建了所谓的“省防军”,而且他的晋绥军本部也迅速向前推进,占领了上党地区。随之而来的是上党战役的爆发。
面对阎锡山的进攻,晋冀鲁豫军区的主力部队迅速集结,太行、太岳、冀南三大军区联合出击,尽管兵力达到了31000余人,但这个数字依然让人感到疑惑。毕竟,晋冀鲁豫军区当时的总兵力已经接近30万人,为什么大战中仅有3万余人参战?
原因在于,1942年以后,第129师系统内的部队经历了精兵简政的调整。原本的主力旅被合并,并取消了番号,划归各军分区管理。即便是精锐的甲种团,其编制也仅剩下3个步兵营,兵力最多也不过2000人,实际编制往往还未满。而其他两类团的编制更为精简,人数甚至少到几百人。到了1945年,随着敌后根据地逐步反攻,部分主力团的编制才有所恢复,但仍然存在很多编制不充实的情况。
根据第二野战军的战史记载,尽管参与战斗的部队大多是老部队,但随着抗战后期的战斗持续,这些部队已经分散到各军分区,并成为基干团,直到对日大反攻开始,才逐渐重新集中。上党战役的初期,虽然参战部队大多经历了长期作战,但由于敌后战斗没有停歇,许多主力团无法抽身赶往上党战场,因此,最终参战的兵力只有31000人。
上党战役的胜利为晋冀鲁豫的战力恢复提供了重要契机。大量缴获的武器装备使得最早参战的主力团能够得到补充,并恢复到三个营的规模。同时,这场战役也为新一批主力团的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兵员不缺,缺的只是装备,只要时间充足,便可以快速恢复和扩充。经过上党战役的整编,冀鲁豫、冀南、太行和太岳四大军区的兵力得到了快速重组,分别改编为第1纵队、第2纵队、第3纵队和第4纵队,每个纵队下辖3个野战旅,每个野战旅又下辖3个团。
通过此次战役的缴获,新的纵队不仅充实了兵力,甚至还组建了炮兵部队,增强了整体作战能力。到1945年10月,在准备邯郸战役时,第1、第2和第3纵队的兵力已增至6万余人,几乎是上党战役时的两倍。第4纵队及太岳军区的部队也准备好独立承担各自的战役任务。随着新一批野战部队的编成,第6纵队和第7纵队分别由太行军区和冀鲁豫军区编成,晋冀鲁豫军区的兵力进一步加强。
到了解放战争全面展开的1946年,晋冀鲁豫军区的兵力已经超过27万人,其中野战军主力约有5万余人,第4纵队的兵力也达到2万余人。相比战争初期,野战军的主力比例显著提升,但仍有相当一部分是地方武装。进入1947年,随着千里挺进大别山的战略部署,晋冀鲁豫军区的总兵力已经达到40余万人,野战军主力的兵力突破12.8万人,而第4纵队的兵力也增加到3.8万人。这时,晋冀鲁豫军区的力量大大增强,成为之后南下作战的坚强保障。随后的战斗中,华北第1兵团的组建进一步提升了军区的作战能力,为即将展开的解放战争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