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一个和平安定的时代,各行各业之间彼此尊重,互相欣赏。大家谈论行业时,更多的是表达热爱,而非论贵贱之分。人们安居乐业,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生活和谐而美好。
五千年来的封建专制社会,令许多以卖艺为生的人饱受冷眼和歧视。在这些人中,身份最低微的乐户尤为遭受非议和排斥。乐户的处境与普通艺人截然不同,背负着更沉重的社会标签。
自古以来,不少王公贵族热爱音乐与艺术,他们弹琴吹笛,以乐为雅事,是闲暇时的消遣。在他们眼中,音乐是一种高雅的文化活动。那到底什么是乐户呢?实际上,乐户多指那些因犯罪或被家人牵连而被迫为官府表演歌舞戏曲的女子。由于她们原本就是罪人的身份,古代社会对她们的歧视极为严重,地位极其低下。
唐宋时期,乐户的境遇相对宽松一些。尤其是宋代,文人荟萃,对这类女子的包容度有所提高,乐户们甚至可以坚持卖艺不卖身的权利,获得一定尊重。但到了明朝,乐户的社会地位急剧下滑,成了最卑贱的群体。官员若纳乐户为妾,甚至会触犯法律,受到杖责,且需立即解除婚约。
乐户起源于山西,最早的记载见于北魏时期。历经多个朝代,这一群体不断被提及。隋朝著名的宫廷乐工万常宝,因其父谋反而被贬入乐籍。北魏时期,拓跋氏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迁入平城(今山西大同),将大量汉人沦为奴隶。为强化统治,也为满足统治者娱乐需求,北魏开始将刑事犯家属强制编入乐籍,也就是所谓的乐户。
被贬入乐籍后,乐户不仅社会地位低下,且其后代子孙同样受牵连。乐籍身份如同世代枷锁,使得家族始终处于贱民行列,成为奴婢,受尽轻视。无论何时,这都是极其悲哀的命运。古代人非常重视家族荣耀,统治者通过如此严厉的刑罚,警示官员和百姓要严以律己,不得以家族未来为赌注。
这一现象在明朝达到了顶峰。明朝时期,山西乐户数量激增,多为官员因政治犯牵连的家属。由于时代特殊,很多人误以为乐户制度是明代首创。事实上,乐户制度的历史渊源更早。为何明代乐户现象如此突出?其历史背景又是怎样的呢?
最初,乐户不仅限于山西,但山西乐籍影响最为深远且历史最长。原因主要在于山西是中国戏曲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戏曲的摇篮”。戏曲的发展与山西文化密不可分。山西盛行庙会,城镇村落均有,庙会文化经久不衰。戏台遍布各地,而有戏台就需要演员表演,戏曲和乐户文化由此相辅相成,一直传承至今。
历史长河中,乐户身份的改变起源于靖难之变。朱元璋逝世后,其第四子燕王以“靖难”之名攻占帝都,杀死建文帝篡位称帝。燕王即位后大肆迫害建文帝时期忠诚官员,牵连这些官员家属入乐籍,终身不得改正。靖难之变后,山西乐户数量激增,数万乐户在此繁衍生息。
明朝山西乐户兴盛有几个原因:其一,山西离京城近,便于官府调遣;其二,山西藩王众多,藩王们热衷享乐看戏;更重要的是,山西作为戏曲发源地,乐户文化无人能及。从元代起,山西即为戏曲艺术中心,元曲四大家中山西占三位。重要节日里,戏台前常常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山西人民对戏曲艺术有着深厚的热爱,乐户在当地已成为一种重要文化形式。综合来看,这片戏曲文化繁荣之地,自然成为皇帝下令发配乐户的首选地,其他地方只能排在后面。
乐户制度历经千年风雨,直到清朝雍正年间,才有人上书请求赦免这些饱受苦难的乐户。雍正帝听后认为这种刑罚过于残酷,遂下旨赦免山西乐户,使她们脱离贱籍。然而,乐户身份的污名已深入人心,虽官方表面将其编入良民,实则歧视依旧,生活仍旧艰难。
五年后,雍正再次颁布同样的赦免诏书,显示出第一次赦免效果甚微。官员们对乐户群体需求仍大,庙会等活动离不开她们的参与。乐户虽然身份低微,却是当时娱乐活动的核心力量。若无她们的助兴,场面必然失色。古代的娱乐远不如今日丰富,一场宴会若缺乏生气,主家颜面尽失。
幸而今日“乐户”一词已从生活中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剧团、乐团等多样化艺术群体。节假日时,许多地方都会邀请戏曲团体演出,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如今从事此类工作的人不但不受歧视,反而备受尊崇。
现代人欣赏艺术不带偏见,真心为这份美妙文化倾倒,艺术成为舒缓情绪、表达情感的重要方式。曾经的乐户以饱经磨难的生命力传承下这灿烂文化,若她们能见证今日的盛世繁华,定会感到无比欣慰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