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月的最后几天,晋冀鲁豫野战军1纵第20旅在项城东南赵集附近进行休整。当天,旅部召集了各级干部开会,目的是检讨几天前的一场战斗。会议气氛异常紧张,几乎可以说是“火药味”十足。旅长吴忠成为了众矢之的——
“你想打胜仗我们理解,但不能不考虑地形和条件,打得乱七八糟!”
“明明知道胡琏的部队就要来了,你还不准备撤退,硬要再打一仗,这不是瞎指挥是什么?”
……
吴忠一言不发,沉默不语。面对大家的指责,他确实没有太多辩解的余地。因为正是他在指挥上的失误,导致了部队的损失,大家将愤怒发泄到他身上,也情有可原。
自刘邓大军挺进中原后,华野主力开始对平汉路展开攻势,蒋军不得不将胡琏指挥的整编11师调回去支援,集中于河南漯河一带。这时,刘邓麾下的杨勇1纵也正在漯河一带活动,双方注定会遭遇。对于1纵来说,如果和整编11师单打独斗,几乎没有胜算。经过深思熟虑后,杨勇决定让吴忠率领20旅的两个团拖住敌人,为纵队主力争取时间和机会休整,同时巩固根据地。
杨勇特别叮嘱吴忠,这次任务并不是要消灭敌人,而是要与敌周旋,拖住胡琏。吴忠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但他内心却并未把胡琏当成真正的威胁。一方面,整编11师曾经是吴忠的老对手,早在章缝集的战斗中,吴忠曾凭借一场战役名声大噪,而对手恰恰就是整编11师;另一方面,20旅刚刚在前两场战斗中获得了胜利,缴获了蒋军一个铁路中转站,部队的装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还补充了大量新兵,很多受伤的老战士也重新归队,整体实力大大增强。
20旅向豫皖交界处的包信集进发,整编11师果然被吴忠吸引过来。吴忠是个典型的“好战分子”,他一直渴望找机会打一仗。眼看胡琏尚未到达,他心想着不如趁此机会打击一些土匪,顺便占些便宜再撤退。吴忠的这一想法被副旅长李觉坚决反对。李觉指出,整编11师是机械化部队,行军速度远超其他蒋军部队,胡琏若发现20旅只有两个团,很可能会死死追击,届时脱身就非常困难。政委刘振国也主张避免与敌直接交锋,但吴忠并未对此过多担心,坚持要先打一仗再撤。经过多番争论,最终吴忠拍板:在包信集寻找机会打一仗,打完后再迅速撤离。
然而,事态的发展完全超出了吴忠的预期。当地的土匪极为狡猾,20旅的部队根本无法抓住他们的踪迹。这时,胡琏得知了20旅的动向,推测杨勇的主力就在包信集,因为20旅是杨勇的核心力量。整编11师快速集结,势不可挡,显然志在必得。
敌军气势汹汹,20旅不得不紧急转移。杨勇及时察觉到形势的危急,急忙通过电报指示吴忠与配属的纵队骑兵团立即向西撤退。杨勇明确指出,不能与敌人恋战,要尽可能把胡琏引开,远离纵队主力。
在撤退方向的问题上,杨勇已经明确了战略意图:纵队主力位于东面,20旅只能往西走,才能有效地将敌人引开。然而,这样的撤退方案让20旅的处境变得更加危险。吴忠和李觉经过讨论,决定采取折中的方案:骑兵团向西撤退,将敌主力引开,而20旅的两个团则向东转移,与纵队主力汇合。这个决策无疑与杨勇的原计划相悖,结果把20旅带入了危险的境地,几乎造成灭顶之灾。
当20旅58团3营抵达包信集以南的小回庄宿营时,整编11师已经如猛兽般逼近,一场激烈的遭遇战随即爆发。吴忠并不惧怕胡琏的进攻,他命令两个团各留一个营进行正面阻击,另外两个营作为预备队随时反击,准备与敌死战到底。
20旅擅长防御,土木作业更是堪称一绝。整编11师猛烈的进攻持续了一整天,却未能突破20旅的防线。可随着蒋军兵力的优势逐渐展现,敌军开始通过侧翼迂回的方式进行攻击。如果继续这样下去,20旅的处境将愈加艰难。杨勇及时从20旅的战报中感知到危险,要求吴忠尽快摆脱敌军,避免继续与敌激战。
然而,撤退时的混乱却让事情更加复杂。58团3营在撤退时未能及时向团部报告情况,结果导致59团1营被敌军分割包围,除了少数侥幸逃生的人外,营部及三个连的400余人要么牺牲,要么被俘。
这次战斗对20旅来说是一次极其沉痛的教训。作为1纵的核心部队,也是刘邓大军的王牌旅,20旅从未打过如此惨败的战斗,士气低落,情绪激动。大家纷纷向吴忠要求一个明确的解释。杨勇和纵队政委苏振华赶到20旅驻地时,杨勇平时温和的态度也变得严厉,质问吴忠:“你这个旅长怎么当的?”吴忠毫无反驳:“哪怕杀头也没有怨言。”
杨勇严厉批评吴忠一贯“大大咧咧、马虎轻敌”,吴忠全盘接受,并表示会痛改前非。可是苏振华的话更为尖锐,他质问吴忠为何不按纵队的命令行动,反问他:“你就这么怕胡琏?”对于苏振华的指责,吴忠难以忍受,他立刻反驳:“我吴忠打仗,从来没有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