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天昱和另外三个等级的获奖者在一起
在意大利米兰举行的2025年咖啡艺术拉花大赛(LAGS)上,31岁的中国籍咖啡师王天昱(Andrea Tianyu Wang)端出了一杯绘有精美“雪花”图案的卡布奇诺,惊艳全场,夺得“金色等级”冠军。
据悉,此次咖啡艺术拉花大赛(LAGS)上,决出了绿、红、黑、金四个不同等级的冠军,而金色是拉花等级的最高级别。
一杯拉花咖啡的胜利,对王天昱而言却不止于技艺的较量,更承载着打破成见的使命:“有些外国人认为中国人做不好咖啡,我希望用实力改变这种刻板印象。”
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专访时,王天昱讲述了他从少时萌生咖啡拉花梦想,到科学训练磨砺技艺,再到世界舞台上证明自己的历程。
爱上拉花:
千杯磨出“一朵花”
清晨的卡塞莱镇刚微微泛亮,一间酒吧里已经能听见蒸汽喷出的颤音。店铺的主人王天昱,日复一日重复着他最熟悉的动作:调整蒸汽角度、敲击奶缸、注视温度计,随后呈现出一杯杯带有精致图案的经典咖啡饮品——卡布奇诺。
王天昱13岁那年,在网络上第一次看到了卡布奇诺奶泡上浮现的心形拉花图案,“原来咖啡上也能‘画画’,而且这么漂亮!”从那时起,他便对咖啡拉花产生了浓厚兴趣。成年后,王天昱一边经营咖啡酒吧,一边坚持练习拉花,提升技艺。
王天昱对红星新闻记者说:“如果想变得更专业,就需要接触更多专业的人。”王天昱开始报名各类咖啡赛事,“通过参加比赛,我见到了评委和很多高手,学到他们的优点,也发现自己有哪些不足。”
在王天昱看来,拉花过程涉及一系列技术参数,从咖啡萃取到牛奶温度,都需要一一摸索最佳值。
拉花前首先要确保意式浓缩咖啡的状态稳定,“咖啡液体和油脂的萃取必须正确且一致,剩下的才是牛奶和技巧的问题。”如果拉花图案失败了,他会先反思是不是咖啡浓缩出问题;一旦确认咖啡无虞,就开始在奶泡上下功夫。这样可以确保拉花能达到理想效果,也是适合客人饮用的温度。
温度是影响奶泡质地和图案成型的关键。为了找到最合适的牛奶温度,王天昱还做起了实验:采用读数最快(5秒出结果)的温度计,以确保测温的及时准确——因为奶泡打好后放置数秒就开始分层,读数越慢误差越大。

▲王天昱的拉花作品
实验发现:对于复杂的拉花图案,3℃~5℃的奶温差异就可能决定图案能否完整呈现。王天昱由此摸索出不同图案的最佳温度范围——“冬天天气冷,我会把牛奶温度调到58℃~62℃;夏天则降到50℃~55℃。”这样可以确保拉花能达到理想效果。
除了温度,牛奶的选择也大有学问。王天昱坚持使用全脂牛奶(脂肪含量至少3.2%),“即使成分标示相同,不同品牌牛奶的密度也不同,拉出的效果会有差别。”他通常先选一款“好拉”的牛奶练新图案,待成功率提高后,再换一款相对“难拉”的品牌继续练习。
高强度的重复训练是王天昱成功的另一秘诀。为了练成一个新花样,往往要倾注数百杯咖啡的尝试。他表示自己并没有真的去统计杯数,但估计“没有一千杯也有五百杯”。大量的重复使动作趋于本能,“比赛选手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紧张。一紧张手就会抖,很多平时会的技巧就发挥不出来。”王天昱说,唯一的克服办法就是练到肌肉记忆。
米兰夺冠:
从向中国名师取经到闪耀国际舞台
2018年,王天昱来到意大利咖啡文化重镇威尼托大区创业开店,此后几年间在意大利的拉花比赛中崭露头角。
为了进一步突破自我,他把目光投向了大洋彼岸的故乡中国——一批世界顶尖的拉花大师在这里扎根。2024年底,王天昱特意回国拜访了两位令他仰慕已久的中国拉花导师:张元一和梁凡。他还向两位导师学到了很多系统化的训练方法和技巧。
“他们在中国乃至世界都是天花板级别的老师。”王天昱说,“当时我的水平在意大利已经算比较高,但跟他们一比,才发现差距很大。”起初他一度有些灰心,怀疑自己是否有天赋走到更高层次。然而导师们的一番指点让他茅塞顿开,也重拾了信心。张元一老师甚至不远万里飞到意大利,为他开设了为期8天的赛前特训课,从拉花技法到赛场心得倾囊相授。“老师给了我很多系统化的训练方法和信心,帮助我重新走上这条路。”王天昱感激地说道。
在中国名师的点拨下,他的拉花技巧和比赛心态都更上一层楼,整装待发迎接世界级赛事的挑战。
今年10月,在米兰举办的意大利咖啡拉花艺术分级锦标赛上,王天昱迎来了职业生涯的高光时刻。与传统的意式拉花比赛不同,这项赛事采用现场自由手倒花的形式,不借助任何拉花针或工具,选手全凭端着奶缸的稳健手法比赛。比赛的规则是这样的:先用摇骰子的方式决定谁先挑选图案,之后双方依次挑选。所有图案一共只有7个,每个只能被选一次。参赛者根据选择到的图案进行绘画,谁画得最像、最精准、最完美,就能拿下一分。先获得3分的人赢得整场比赛。这个项目对选手的稳定性、耐性和一致性是巨大的考验。
在决赛中,王天昱双手稳如磐石,一气呵成地在咖啡表面绘出了洁白、匀称的拉花图案——形状、角度与预先设计的图样丝毫不差,几乎像复刻出来的一样。当那道清晰优雅的图案在棕色的咖啡液上浮现时,评委和观众随即响起热烈的掌声。
这一刻,对于身为中国人的王天昱来说意义非凡。他激动地举起奖杯的照片登上了意大利当地报纸,也迅速传回国内。在比赛后的日子里,王天昱的咖啡酒吧成了小有名气的“打卡点”,不少意大利顾客慕名前来。王天昱发现,当地人对拉花比赛其实非常感兴趣,也乐于接受新事物,“有些顾客周末路过都会进来拍照品尝,他们平常可能没见过这些花式咖啡,现在觉得很新奇。”
挑战咖啡领域偏见:
“Made in China”成高品质代名词
对于王天昱来说,这杯捧回世界冠军的拉花咖啡还有更深的意义,它凝聚了他多年来想要证明的一件事:中国人同样能够做好咖啡,而且能做到世界顶尖。
他清楚记得自己曾遭遇的偏见。2014年,王天昱刚20岁出头,在自己经营的第一家咖啡馆工作。有一天,来了两位意大利本地客人,一进门看到站在吧台后的他是中国人面孔,其中一人皱了皱眉,小声嘀咕了一句:“是中国人。”另一人随即附和道:“那我们走吧。”两人转身就出了门。这一瞬间令王天昱至今难忘,“当时我愣了一下,心想为什么因为是中国人就要离开?中国人哪里做得不好吗?”那一刻,他既委屈又困惑,更激起了一股不服输的劲头。

▲王天昱庆祝得奖
“可能在更早以前,在一些老一辈意大利人印象中,中国人开的咖啡店咖啡不好喝。”王天昱分析其中缘由。上世纪90年代后,不少中国移民赴意大利创业,由于语言不通、缺乏专业培训,“早年间我们父辈那一代能把酒吧开起来就很不容易了,至于咖啡出品,在意大利同行看来可能还有差距。”
现在,新一代在意大利扎根的中国咖啡从业者正在悄然崛起。他们受过良好教育,勤于钻研专业技能,很多人在咖啡拉花等方面的造诣已不逊于意大利本地同行,王天昱就是这批新生力量的杰出代表。“很多中国人开的咖啡店里,咖啡品质一点也不比意大利人差,甚至更好。”他说自己的这一感受并非夸张,而是近年来亲眼所见的变化。“我希望以后只要是中国人开的咖啡馆,大家都会觉得咖啡一定好喝。”在他看来,“Made in China”的标签,在咖啡领域也完全可以成为高品质的代名词。
“起初,咖啡拉花只是我的一个爱好,但现在也变成了一种责任和使命。”王天昱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成为咖啡行业中高水平、高质量的代表,让世界看到来自中国的咖啡师的实力与匠心。
如今,王天昱计划继续参加更多国际赛事,在更高舞台上挑战自我。同时,他还把经验分享到日常工作中:在自家咖啡吧里,他偶尔会为顾客即兴拉出比赛级的图案,让更多人领略咖啡拉花之美;他也开设了拉花培训课程,学员中既有意大利本地的咖啡师,也有远道而来的中国同行和欧洲邻国的爱好者。
红星新闻特约记者 王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