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7月,襄樊战役经过了半个月激烈的交战,终于在王近山的指挥下落下帷幕,我军成功地赢得了这场战斗。在这次战斗中,敌军2.1万余人被消灭,敌方的最高指挥官也被成功俘虏。这个指挥官的身份非常特殊,他与红军有着深仇大恨。虽然许多老同志建议立即处决他,但毛主席却发电报给刘邓二人,明确指示:此人不可杀,立即送至我这里。毛主席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个指挥官究竟是谁?他为何与红军有如此深的仇恨?
回到抗战时期,毛主席曾在延安接见美国记者斯诺时提到中央苏区的覆灭,他的眼神中充满了悲伤。他曾指出,苏区覆灭的两大元凶是蒋介石和康泽。毛主席言辞激烈地提到康泽,表示农民对他恨之入骨,无法原谅。很多人可能对康泽不太了解,但毛主席的这种评价并非空穴来风。康泽在苏区的所作所为直接导致了无数红军战士和无辜百姓的死亡,深刻影响了整个局势。 康泽出生于四川安岳县,1904年生,年仅21岁时考入黄埔军校第三期,开始了他的一生。在军校中,康泽刻苦学习,每当其他同学休息时,他总是埋头读书。一天,蒋介石视察军校时看到康泽在自习,便向教官询问康泽的情况。得知康泽学习努力后,蒋介石记住了他的名字。那时,军校内有由共产党员主导的青年军人联合会与国民党主导的孙文主义学会发生激烈斗争。康泽崇拜国民党,主动加入孙文主义学会,并与共产党员发生冲突。 蒋介石很快对康泽产生好感,认为他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学生,并开始特别培养他。为了进一步考察康泽,蒋介石将他派往苏联深造。在苏联期间,康泽继续为国民党辩护,这一举动得到了蒋介石的高度评价。回国后,康泽因表现突出,逐渐得到蒋介石的重用,担任了多个重要职务。 康泽深知蒋介石对红军的憎恨,因此,他不断为蒋介石分忧,提出建立类似苏联格尔布乌特务机构的建议。这一提议完全符合蒋介石的心意,于是,蒋介石成立了复兴社,并设立了以康泽为首的别动队,专门从事反共活动。康泽因此获得了蒋介石的极大信任,成为蒋的亲信。 康泽不仅在军事上表现出色,还在镇压行动中异常狠毒。在土地革命时期,他指挥别动队深入苏区,残忍镇压百姓,严酷打击支持红军的民众。他还推行保甲制度,将百姓严密监控,实行集体责任制,对与红军有联系的人进行残酷镇压。 蒋介石对康泽的表现十分满意,甚至曾传出蒋介石计划培养康泽为接班人的消息。然而,随着抗战形势的变化,蒋介石开始失去对康泽的信任。蒋介石的儿子蒋经国回国后,康泽感受到威胁,决定与蒋经国争夺权力。然而,蒋介石很快识破了其中的轻重,康泽的地位开始动摇,最终失宠。 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了高潮,国民党接连败北。蒋介石将康泽召回,任命他为第十五绥靖区司令,驻守襄阳。可随着战局的变化,康泽的命运急转直下。1948年6月,豫东战役爆发,我军迅速进攻襄阳,王近山指挥的第六纵队得知康泽与红军有血海深仇后,士气更为高涨,接连攻占多个重要据点。1948年7月15日,解放军对襄阳发起总攻,康泽的部队被完全围困,陷入绝境。次日,康泽终于被我军俘虏。 康泽被俘后的命运牵动着许多人。一些老同志认为他罪不可赦,应该立即枪决。然而,毛主席采取了不同的立场,明确指示刘邓二人:不杀康泽,立刻送到我这里。这让很多人感到困惑,因为康泽的罪行极为严重。毛主席为何决定放过他? 毛主席的理由在1956年《论十大关系》一书中得到了解释。毛主席表示,不杀康泽的原因是,如果开始杀俘,后续可能会不断重复,这对新中国的建设不利。他还指出,红军一向秉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原则,给犯错的人一个改过的机会。更重要的是,这样的做法能够树立我军的威信,避免给反革命分子开创杀戮的先例。康泽最终在我军的改造下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开始写下许多珍贵的历史史料,为后人留下了重要的历史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