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为什么犹太人讨美国喜欢、却被欧洲厌恶?欧洲两千年反犹史
创始人
2025-09-22 01:01:50
0

将犹太民族整体作为憎恨对象的反犹主义,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为广泛、持续时间最长的一种思想潮流。它的影响力跨越了世纪,深深植根于西方的社会与文化之中,成为历史的阴影之一。

1879年,一本名为《德意志战胜犹太社会》的小册子开始在德国广泛传播。这本册子首次提出了“反犹主义”这一概念,而它的作者,德国人威廉·马尔,也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公开倡导反犹主义的人。几十年后,这本小册子被一位出生在奥地利的日耳曼人读到了,并最终使他成为坚定的反犹主义者。这个人便是阿道夫·希特勒。

那么,为什么犹太人如此惹得西方社会的厌恶?为什么美国社会对犹太人表现出某种程度的青睐,而欧洲却常常怀有敌意?又为何在经历了二战的巨大痛苦与迫害后,犹太民族今天仍然在网络和舆论中引发广泛的争议与恐惧?如果从人类学的角度出发,探讨这一历史长河中的反犹现象,我们或许能找到更加深刻的答案。

虽然反犹主义作为一种体系化的思潮,在19世纪才得以兴起,但对犹太人的排斥与仇视,事实上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历史。人类学家通常将西方反犹历史划分为三个明显的阶段:

第一阶段:宗教性反犹

这一阶段大约从耶稣诞生时开始,持续到中世纪。在这个时期,欧洲人对犹太人的排斥主要源于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宗教对立。基督教的诞生和犹太教的传统背道而驰,许多欧洲基督教徒将犹太人视作异端、敌人。

第二阶段:经济性反犹

这一阶段出现在中世纪之后,随着文艺复兴的到来以及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活动逐渐成为欧洲社会的核心。犹太人逐步参与到银行、借贷等商业活动中,其放高利贷和金融诈骗的行为常常引发社会的反感和愤怒。莎士比亚等文学巨匠在其作品中,常常将犹太人描绘为贪婪的高利贷者,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在民众中的负面形象。

第三阶段:种族性反犹

进入19世纪,随着种族主义思潮的兴起,西方社会开始用种族学的视角来审视犹太人。犹太人被冠以“劣等民族”的标签,西方的种族理论为犹太人的驱逐、压迫甚至屠杀提供了“科学”的依据。特别是在德国,犹太人被认为是腐化欧洲社会的元凶,反犹主义进一步深化,成为现代西方社会历史中的一部分。

为什么西方社会对犹太人充满敌意?

简单地将这一现象归结为西方人的狭隘显然过于简单,背后的原因远为复杂。反犹主义的深层根源,并不是单纯的鄙视犹太人,而是一种更为深刻的恐惧感。与二战后犹太人通过媒体塑造出的“受害者形象”不同,犹太人在西方两千年历史中的角色,往往是“捣乱者”和“施害者”。

在罗马帝国的图拉真时期,犹太人曾趁着罗马帝国进行东征之际,发动大规模叛乱,对罗马及其领土展开了极为暴力的屠杀。在萨拉米斯、塞浦路斯、利比亚等地,犹太人对平民展开了种族大屠杀,据罗马历史学家迪奥的记载,保守估计有50万人在这场屠杀中丧命。这只不过是犹太人暴力历史的一个缩影。

犹太人作为一个坚守自我文化和身份的群体,对其他民族表现出强烈的敌意。犹太教教义的神圣化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敌意——犹太教认为,犹太人是上帝的选民,而其他民族则被上帝遗弃。加之,犹太人缺乏对所居住国家的忠诚感,犹太教的教义明确指出,他们最终将返回应许之地,以色列,视之为他们的真正家园。

这种根深蒂固的敌意与不信任,使得反犹主义对犹太人的排斥更加深刻和普遍。历史上的证据表明,犹太人始终未能完全融入或同化于西方社会,民族冲突往往最终走向一方的毁灭。德国人尤其深感恐惧,他们认为掌控金融与工业的犹太人会将整个欧洲变成一个庞大的“以色列”,从而影响整个欧洲的政治与经济结构。

对于西方的知识分子来说,反犹主义并非一种倒退的思想,恰恰相反,它被视作进步的表现,甚至是欧洲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在文艺复兴时期之前,西方社会对犹太人的憎恶主要是宗教性的。基督教视犹太人为了背叛耶稣的种族,而教权在欧洲大肆宣扬对犹太人的迫害,包括一系列荒诞的宗教指控,如亵渎圣宿和血祭罪名。

然而,随着十八世纪启蒙运动的兴起,西方的知识分子开始反对迷信,推崇理性与科学,这一运动也开始对犹太教展开批判。启蒙主义的思想渗透到十九世纪的达尔文主义中,使反犹主义变得更加理论化、系统化。犹太人被看作是道德腐化的象征,这使得反犹主义一度被视为社会进步的表现,直到这一思潮与种族主义结合,最终孕育出纳粹主义的极端形式。

总体而言,反犹主义的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从一个简单的宗教冲突,逐渐演化为涉及种族、文化甚至政治体系的复杂现象。犹太人所引发的民族反感并非空穴来风,它深植于西方民族心理和文化的冲突中。

自从公元一世纪大规模流散后,犹太人长期作为少数民族,生活在其他国家和社会中,然而他们始终未能完全融入,并坚守自己的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直到二战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政策,再次触动了西方社会对犹太人的“恐惧”,这种文化上的对立与冲突依然存在。

犹太民族在21世纪通过渲染优越感和强调二战时期的受害者形象,是否会再次激起西方世界的厌恶呢?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如何看待这一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与见解。

如果你对这篇文章感兴趣,并觉得我的分析有价值,别忘了点赞关注。这对我来说真的很重要,我们下期再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金华浦江:举行宋濂像揭幕仪式 ... 潮新闻客户端 通讯员 邬立波 吴丽娟 近日,浦江三中举办宋濂像揭幕仪式。 宋濂是元末明初著名的政治家...
原创 李... 在观看清朝题材的电视剧时,观众们是否注意到过一个特殊的名词“顶戴花翎”呢?这个名词背后蕴含着深厚的历...
原创 明... 在中国古代专制王朝的体制下,都城不仅是国家的政治权力中心,而且一直在国家的运势和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
原创 汉...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挚地邀请您点击“关注”,不仅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带来更加丰富的参与感。感...
原创 卫... 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我们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不仅可以方便参与讨论与分享,还能体验不同的互动感受...
原创 马... 前言 5000年来,世界四大古文明消失了三个,只有中华文明延续至今,这个让考古学家都惊叹的事实,最...
馆藏曾鄂青铜器亮相国内各大展览 随州市博物馆抢抓“暑期档” 馆藏曾鄂青铜器亮相国内各大展览 湖北日报讯 (记者海冰、通讯员鄂文旅、...
原创 英... { 'new_thinking': \"从中国的视角看全球局势,最近几年美国似乎确实有些“走下坡路”...
原创 三... 三国时代,群英荟萃,豪杰辈出,五虎上将、五子良将、十二虎臣等名将并驾齐驱,各展锋芒,威震天下。然而,...
原创 中... 古代流传下来许多传奇人物的名字和故事,虽经过口口相传,但到了今天,许多英勇壮举或多或少都被夸大了,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