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97年,代国相国陈豨公开反叛,刘邦亲自带兵前往镇压。就在刘邦准备前去平乱之时,他召唤了韩信,希望他一同前往。然而,韩信装作生病推辞了,拒绝与刘邦同行。更让人意外的是,韩信不仅拒绝了刘邦的召唤,还在暗中派人联络陈稀,与陈豨达成了某种协议。与此同时,韩信开始动手,秘密放出了监狱中的一些犯人,并巧妙地组织起一支由这些人组成的队伍,准备在适当时机发起对刘邦的政变。
一切准备就绪后,韩信潜伏下来,耐心等待陈豨的行动。一旦陈豨那边起兵,韩信便准备一举控制京城,彻底摧毁刘邦的政权。然而,事情却没有按照预想的方式进行。韩信等待了很久,却始终没有收到陈豨的消息,反而接到了吕雉的召见。
那时,陈稀与刘邦的对抗已经爆发,而韩信尚未动手,却收到了吕雉的召令。吕雉要求韩信进宫,韩信一开始直觉到吕雉的召见非善意,于是并未立刻答应。然而,令韩信没想到的是,萧何随即到来,作为吕雉的说客,劝说韩信立刻进宫。萧何与韩信之间有着深厚的情谊,韩信一直对萧何抱有极高的信任,未曾料到萧何此番劝说背后有着不为人知的用意。在情面上,韩信不好拒绝萧何的请求,最终决定与萧何一同进宫。
可当韩信刚踏入宫门,吕雉的侍卫便迅速将他擒获。韩信这时才猛然意识到自己被萧何背叛,吕后显然已经决定要除掉他。身陷囫囵的韩信顿时陷入绝境,在临死前,他无力地叹息:“我后悔没有听蒯通的劝告,结果竟然被一个女人所骗,这难道真的是天意吗?”话音刚落,韩信便未能再有任何挣扎,便被吕后处死。更令人震惊的是,吕雉不仅杀了韩信,还下令屠戮了韩信的三族。
这便是历史上“兵仙”韩信的最终结局,至少史书上是如此记载的。虽然史书记载得极为详尽,从韩信策划叛乱的动机,到韩信的最终死因,再到临终的那句绝望的话语,仿佛旁观者在旁亲眼目睹了一切。然而,尽管史书如此清晰,后世对于韩信之死依旧充满了争议。
争议的焦点在于,究竟是谁决定了韩信的死亡?是刘邦还是吕后?
大多数人接受的说法是,吕后之所以杀韩信,是为了刘邦的安全,因为刘邦深知韩信拥有惊人的军事才华,早已在心中忌惮韩信。韩信的功劳如此卓著,甚至已经达到了“功高震主”的地步。刘邦担心自己难以继续驾驭韩信,而又不想背负“诛杀功臣”的骂名,因此暗示吕雉处置韩信。
但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吕后杀韩信的经过,便会发现其中存在许多疑点。若真是刘邦想要韩信死,早在很久以前,韩信便该被铲除,根本不可能活到这个时候。
因此,一些历史学者提出了另一种观点:真正要杀韩信的,根本不是刘邦,而是吕雉。
这个猜想并非空穴来风。刘邦虽然与韩信有过多次冲突,但从来没有真心想过要杀掉韩信。即便在刘邦与韩信的矛盾激化后,刘邦手中仍有机会彻底除掉韩信,却始终未曾动手。
那么,刘邦为何没有杀韩信呢?
事实上,在刘邦和韩信的矛盾加剧之后,刘邦曾多次面临可以将韩信置于死地的机会。公元前201年,当有人上书指控韩信谋反时,刘邦召集群臣商议如何处置,众将领一致主张将韩信处死,但刘邦却在听到此建议后沉默了。这一反应显然表明,刘邦并未完全准备好杀韩信。如果他早有决心,绝不会迟疑。
接着,刘邦采用了假装巡视云梦泽的策略,远赴楚地,借机将韩信召来,准备将其擒拿。然而,韩信对此产生了警觉,并一度考虑起兵反抗。幸运的是,韩信依然抱有一丝对刘邦的忠诚,他选择先行杀死项羽旧部钟离昧,以此来向刘邦表忠心。然而,刘邦见到韩信后,并没有立即动手,而是派兵将其捉拿。这时韩信愤怒至极,放声说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面对韩信的言辞,刘邦沉默片刻后,才开口说道:“有人控告你谋反。”这句话显然并非杀意,而是暗示韩信要证明自己清白。最终,刘邦将韩信囚禁,并没有立刻下令处决。
如果刘邦真心想要杀掉韩信,为什么还要将韩信带回京城?这显然不是直接行动,而是在寻找机会让韩信证明自己的忠诚。实际上,刘邦的举动显然带有顾虑,表明他并不打算立刻处理韩信。
在随后的处理过程中,刘邦虽然削去了韩信的王位,并将其贬为淮阴侯,流放至淮阴县,但他并未彻底除掉韩信。刘邦此时的做法更像是在削弱韩信的权力,而非完全消除威胁。
但是,吕雉显然不那么想。她不仅心生忌惮,而且更为敏感。她知道韩信的军事才能和影响力,因此,她决定采取更为果断的措施。
吕雉的动机并不难理解。吕雉试图拉拢韩信加入自己的阵营,但韩信始终拒绝。为了确保自己的政治地位不受威胁,吕雉最终决定除掉韩信。
这一切的背后,甚至可能与樊哙的故事有关。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后,心情低落,决定出门散心。正巧,他路过樊哙的家,樊哙恭敬地迎接了他,并称他为“大王”。这一称呼引发了韩信的深思。如果樊哙这么称呼他,是因为吕雉希望拉拢他加入自己的阵营,答应他事成之后封王。
韩信显然并未接受这一提议,最终拒绝了樊哙的邀约。这一拒绝可能正是吕雉决定铲除韩信的关键。最终,吕雉通过萧何的手将韩信诱骗进宫,并在他无防备的情况下,亲手将其除掉。
吕雉的目的,显然是要加强自己阵营的力量,确保刘盈的太子之位不受威胁。而韩信的死,正是她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