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艺术巧妙融合:让公式变画面
创始人
2025-11-20 14:30:56
0

顶尖科技成果经过艺术家设计,实现知识和艺术的共生;古建筑上的彩绘,融入了传统工匠技艺;美妙音乐的背后也藏着科学原理……科普艺术展览、科普文化市集展现科学与艺术融合。

60根光纤搭配聚光设备,将“太阳”搬到了室内。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数米高的幕布上,直径达5米的“太阳”由真实的室外阳光汇聚而成,实现室内外天气的阴晴同步。“太阳”下方,50吨人造海水在造浪机的作用下涌动。

这处科学与艺术巧妙融合的装置,是“能源与文明——科学艺术·聚变未来”科普展给观众的开场白。“阳光和海水,都是核能的代表性符号。太阳的能量就来自核聚变,而海水中藏着的大量氘元素,是可控核聚变的主要原料。”策展团队成员、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教师张兆宏详细解读装置的设计思路,“仅1升海水中氘的能量,就相当于300升汽油燃烧产生的能量,我们‘切’了一片海放在这里,是希望为观众带来直观的感受。”

展览策划工作持续了近4年。科学家团队带着托卡马克装置图纸与聚变原理模型,艺术家团队则运用天马行空的想象,反复碰撞如何“让公式变画面”。一个个艺术装置渗透着科技元素,科学原理则被运用于打造艺术装置——全世界最大的室外特斯拉线圈间,拉出一条条震撼的闪电。

“在我很小的时候,曾经在田野里近距离目睹过闪电,那道闪光一下劈到前方的麦田,那是一种来自大自然的力量。”张兆宏希望通过展览设计,让观众从数字化的世界中抬起头来,感受自然现象带来的震撼,实现返璞归真。

在张兆宏看来,科学与艺术在思想层面是相通的。“‘搬运’本来就是当代艺术的一种手段,我们把海水、太阳和‘人造太阳’,也就是可控核聚变科研设备的相关展品搬到同一个空间,就是把它们蕴藏的能量汇聚在一起。”张兆宏说。

如今,声音、光影、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让博物馆展陈手段更多样,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帮助公众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科学家也走上了北京国际电影节的红毯……科学与艺术的融合,在北京已不是新鲜事。2025年上半年,本市文化新业态企业表现尤为突出,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2.1%,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

在科普活动中,科学与艺术的碰撞也正在启发青少年的创意。2025北京科学传播大赛设置了科普动漫、科普文创等5个子赛事,共征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赛作品1.1万余件。其中,直观体现科艺融合的科普动漫大赛,触达全国40余所专业院校,作品的专业性和科学性显著提升。清华大学科学博物馆研究专员杨智明表示,与文字相比,漫画更加通俗易懂,与视频相比又更易让读者快速获取关键信息,是青少年学习科普知识的良好工具。科普动漫等形式的创作技能,能在科普图书等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刘苏雅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辽宁玛瑙雕精品亮相全国新的社会... 中新网辽宁新闻11月20日电 全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服务团“非遗中国行”主题服务考察活动启动仪式日前成...
原创 清...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朝代,在整个历史长河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自从皇太极开始建立清朝,到最终的...
原创 唐... 东女国,又叫苏伐剌挐瞿咀罗(念时舌头要捋直),是羌人一个分支,原本称作“女国”或“女儿国”。由于西海...
原创 另... 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军队在撤退时发生了内部分歧。魏延在战斗中突然后退,逃入了深山,最终被杨仪派出的马岱...
经典玉器形态(一) 参玉 由广大爱好者自制,和田玉知识共享平台——全网唯一 196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今后我们会不...
原创 日... 一句话便让美国这个日本唯一的依靠选择了撤退,让日本陷入了被当作战场的困境,这绝非空洞的威胁,而是一个...
原创 延... 1961年3月16日,58岁的陈赓大将因病去世,结束了他一生为国家和人民而奋斗的征程。陈赓的离世让整...
莱万传记曝猛料:巴萨一纸禁令,... 11月20日讯,星空报道体育资讯,据悉,《每日体育报》报道,莱万在波兰出版的个人传记中曝光了一件惊人...
75岁台积电退休“老将”,携2... 据中时新闻网、DIGITIMES等台媒消息,近日,有传闻称刚刚退休的台积电前技术研发暨企业策略发展资...
杨翰森2分2篮板1助攻 开拓者... 【搜狐体育战报】北京时间11月20日,2025-26赛季NBA常规赛继续进行,波特兰开拓者主场迎战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