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曾泽生领导的60军发动了反蒋起义,这一决定不仅对长春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也为辽沈战役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然而,起义后的工作并非一帆风顺,相比起义前的艰难,这段时间的挑战同样严峻。60军下辖的三支部队,分别是182师、暂编21师和暂编52师。前两支部队是曾泽生的嫡系,忠诚度较高,但暂编52师的情况却复杂得多。这支部队不仅缺乏纪律,而且其成员组成也非常杂乱,除了警察、土匪、特务、流氓等人员,还有一些无业游民。要将这样一支部队改造成一支具有战斗力的人民军队,绝非易事。
不久后,我军决定派遣大量政工干部,调入暂编52师进行思想改造,甚至不少来自海城起义的干部也被调动过来。但事实上,很多干部低估了改造工作的难度,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很多人甚至因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华文将军曾任沈阳军区炮兵司令,当时担任暂编52师3团政委,负责的主要工作是思想教育。尽管他身处相对高的位置,享有一定的安全保障,但为了自身安全,每天都要把手枪藏在枕头下,而且必须保持上膛状态,随时准备应对可能的突发事件。相比之下,基层的连级指导员则更加危险,他们必须直接与这些“兵痞”接触,随时可能面临生命威胁。
一些不服从命令的老兵会随手拿起锋利的匕首,在指导员面前晃来晃去,甚至会挑衅性地问:“这是啥东西?”更有甚者,他们还会威胁指导员,用手榴弹吓唬他们。那些兵痞往往会将拉火绳的手榴弹直接丢到地上,投掷到十米外,令指导员一时无法做出有效反应。实际上,这些士兵的目的并不是真的想要伤害人,而是想通过这种行为表达他们的不满,给指导员一个“下马威”。毕竟,许多士兵并不是心甘情愿地参加起义的。
然而,最糟糕的情况并非如此。除了这些恐吓,有时连队还会发生叛逃,甚至威胁到指导员的生命安全。1948年12月,高汝云被调入暂编52师1团4连担任指导员。上任后的高汝云马上开始与官兵们谈话,试图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在与士兵的沟通中,他逐渐发现,连长、排长以及一些老兵有时会背着人偷偷议论一些事情,有时甚至会外出很晚才回来。高汝云将这一情况汇报给团长李峥先,李峥先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并未太过重视,告诉高汝云不用担心。
然而,几天后,事情发生了急转直下的一幕。某晚,高汝云正准备休息时,突然有一个士兵慌张地跑来报告:“指导员,有人要跑!”高汝云听后立刻警觉,迅速穿衣赶去。由于情况紧急,他甚至连棉裤都没有穿就冲了出去。
当他赶到一个房间时,发现排长刘清顺正在和其他士兵激烈讨论:“国军已经在葫芦岛登陆了,我们必须尽快回到队伍中。”高汝云立即上前制止,告诉他们:“你们已经起义了,东北全境已经解放,你们还能去哪儿?”然而,刘清顺并没有理会高汝云的劝告,反而情绪激动地回应:“不要听他们的,国军有美国的支持,美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苏联也没有办法!”话音刚落,几把刺刀随即被架在了高汝云的身上,“再说下去,捅死你!”当时,高汝云身边并没有任何武器,他还没有配发枪支。面对如此情形,最终他被激动的士兵们劫持了。
刘清顺和一部分叛逃的士兵立即带着高汝云离开了驻地,准备南逃。一路上,他们白天行军,晚上停下休息。然而,不久后,由于迷失了方向,几名骨干与其他士兵发生了争执。这时,高汝云意识到自己有机会反败为胜,遂巧妙地转变角色,开始充当起了“卫兵”。他鼓励那些叛逃士兵:“蒋军的几十万大军都被消灭了,你们还能去哪?”
其中,有两名士兵,乔纪友和马凤仪,是跟随刘清顺叛逃的,他们其实并没有太多敌对情绪,只是因为身处其中,糊里糊涂地跟着跑了。高汝云与他们有较好的关系,两个士兵也开始对他产生了同情,于是悄悄地松开了他绑着的绳索,计划带他一同逃回。而在返回途中,这两人被老百姓抓住,并遭到惩罚——他们被吊在房梁上,挨了几鞭子后才被送到公安局。
经过一段时间,更多的叛逃士兵被追回,甚至有一些主动返回了部队。乔纪友和马凤仪在途中被村民捉住后,遭遇了暴力处罚,深感懊悔。被关押在吉林监狱的叛逃士兵最终被送回了军部。高汝云回到军部后,曾泽生和徐文烈热情接待了他。曾泽生对高汝云的勇气和沉着表现深感欣慰,不停地道歉:“对不起,让你受苦了。”
高汝云回到军部后,曾泽生亲自向他道歉,表示对他遭遇的不公感到愧疚。同时,军部决定对高汝云给予表扬,对团长李峥先进行批评,因为高汝云曾向他报告过连队的异常情况,但李峥先未曾重视。几天后,几名叛逃的士兵被抓回,更多的士兵也选择主动返回了连队。
值得一提的是,乔纪友和马凤仪在回程时受到了百姓的严惩,而回到部队后,他们深感悔恨。高汝云也没有放弃这些士兵,他决定亲自去看望他们,并表示这些人依然可以被教育改正。在高汝云的帮助下,很多士兵最终回到了部队,经过整训后,甚至有些人成为了党员。
后来,高汝云被编入149师447团,并成为1营的教导员。在抗美援朝战争中,他所带领的5连,成为了50军中备受骄傲的白云山团的一部分。尽管许多曾在他手下训练的士兵在朝鲜战场上壮烈牺牲,但有一名曾经的士兵——马凤仪幸存了下来。
朝鲜战争结束后,马凤仪寄来了一张照片,背后写着:“赠给高指导员,我真挚的首长和战友。”虽然高汝云只在马凤仪身边担任了半年的指导员,但马凤仪一生都不会忘记那段经历,他心中,高汝云永远是最亲最敬的指导员。
深耕战争史,弘扬正能量,欢迎投稿,私信必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