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火药被人们用于炼丹和制作鞭炮的现象早已为大众所熟知。其实,火药,即我们现在称之为炸药的物质,最早的记录可以追溯到唐代,它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炸药。在宋代,人们开始尝试将炸药应用于战争,不过那个时期炸药的破坏力相对还是比较小。
在明朝时期,政府开始真正重视炸药的军事应用。明朝是一个对外来事物具有较强包容性的朝代,这使得它在火器领域有所发展。当时,明朝还成立了一支名为“神机营”的军队,装备了先进的火器。这支军队的装备在全球同一时期处于领先地位。然而这种优势并未持续太久,随着胡斯军的崛起,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
在胡斯战争期间,胡斯军的火器装备已经可以与明朝的神机营相媲美。尽管明朝拥有火器和神机营,但当时火器在军队中的普遍运用仍然有限。进入明中期后,神机营逐渐显露出衰落的迹象,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的火器装备如同朝阳升起,不断增强实力,展现出强大的后劲。
到了15世纪中后期,法国的查理公爵成立了一支火器部队,其火器装备已经远远超过了明朝的神机营。不仅是大炮的威力更为强大,其炮架的设计也达到了当时的先进水平。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尽管神机营在火器方面有所优势,但由于火器的威力不足,结果未能有效抵御清军的侵略。
明朝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模仿了西方的武器,但在数学和化学的研究上,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当时中国尚无专家能够深入理解这些关键科学。这一差距使得中国难以有效防御外敌入侵,郑成功攻打荷兰人驻守的城池时采用了“围城断粮”的策略,尽管人数悬殊(两万对九百),最终还是依靠这种强势的策略取得了胜利,然而却反映出荷兰人的装备技术依然强大。
神机营的装备仍处于起步阶段,士兵与武器之间的默契尚未建立,因此士兵们仍偏向于使用冷兵器。尽管火器不断得到改进和增强,明朝的局势却愈发岌岌可危,最终清军入关,明朝的衰落随之而来。清朝上台后,火器的研究和发展受到抑制,甚至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火器在中国的发展始终滞后于西方。
火器在中国历史上犹如昙花一现,还未能在战场上充分展现其威力便被搁置,直到外国入侵者利用火药炸开中国封锁的大门,此时中国人才意识到火药的真正威力有多么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