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朕还有未竟的伟业,怎能轻易死去?”嬴政在完成统一六国大业后,对自己的生命愈加珍惜。这不仅因为他心中藏着更宏大的梦想,还因为他已是万民之主,天下的唯一君王,怎能像普通百姓那样默默经历生老病死?怀揣着这份不甘和使命感,嬴政踏上了寻求长生不老之路。从此,宫廷里不断涌入方士和异族使者,带着各种丹药和秘方为他解惑。然而,令人唏嘘的是,他最终还是未能逃脱死亡的命运,就在路途中悄然驾崩。究竟其中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嬴政即位后亲自率军四处征战,极力扩张秦国的疆域与势力范围。但在这漫长征战过程中,他也听到了许多对自己不利的声音。这些抱怨不仅来自被征服的六国旧贵族,甚至连秦国本土的百姓也对他的苛政和种种新制度表达了不满。尤其是在他决定修建阿房宫之后,这种不满达到了顶点。阿房宫被设计为彰显帝国威严和荣耀的宏伟宫殿,规模之庞大,奢华程度令人瞠目。整个工程动用了七十多万名民工,这些工人多是被强制征调,远离故乡,承受着长时间的繁重劳作。
不仅如此,秦始皇还大兴土木,修筑庞大的陵园,招募大量劳工;与此同时,修筑长城、驰道和征召兵马的任务不断加重百姓负担。沉重的徭役压得老百姓喘不过气,生活日益艰难。怨声载道,自然传到了嬴政的耳中。坊间甚至传唱起讽刺他的童谣:“阿房阿房,亡始皇。”最初,嬴政对此并未太在意。
然而,就在他计划第五次东巡的前一年,一场异象震惊了朝野。天上陨石坠落民间,百姓将这被视为天降神物,纷纷在陨石上写下诅咒嬴政死亡的字句。宫中派人调查,却无人承认责任,最后将陨石焚毁。尽管如此,嬴政开始担心这是否预示着上天听从了民间祈愿,夺走自己的性命。更令他愤怒和恐惧的是,有人竟然大胆拦截他的巡游队伍,当街叫嚣“让他今年死去”。
令嬴政寒毛直竖的还有一位术士卢生,他在游历间发现一本书,书中写着“亡秦者胡也”。这令嬴政震怒,立刻派三十万大军南征匈奴——即所谓的“胡人”。虽说这本书真假难辨,但历史证明“胡”字预示的结局确实如书中所言:秦朝终被胡亥覆灭,只是这里的“胡”字含义并非当时所想。
百姓的怨气和预言使嬴政对死亡的恐惧日渐加深。加之他还有太多未竟事业,唯愿成为永世的天下之主。正是这种渴望催生了他对长生不老的执念,成了他生命中挥之不去的梦魇。
因此,宫中陆续迎来各类方士和异族使者,他们带来形形色色的丹药和神秘配方,承诺能够延年益寿。可惜大多无效,甚至有人认为嬴政因长期服用这些不明来源的药丸,体内积累了不少毒素。
眼见无药可救,李斯建议皇帝亲自东巡,寻找仙药和保佑。此次巡游,嬴政带着幼子胡亥、丞相李斯和宦官赵高,从咸阳出发,沿驰道一路南下。途中,他在多处祭拜舜帝和大禹,祈求祖先庇佑。还遇见了神秘方士徐福,徐福声称东海有三座仙山,山上仙人持有长生不老药。嬴政一听便大加信任,答应徐福东渡求药,这也成了后世流传的“徐福东渡”故事的开端。
然而,随着旅途推进,嬴政的病情急剧恶化。到达沙丘时,他终于支撑不住,瘫倒在随从怀中,悄然离世。死讯隐秘,胡亥、李斯与赵高三人秘密串通,伪造诏书,逼扶苏和蒙恬自杀,以巩固权力。诏书以嬴政之名指责二人叛逆不忠,扶苏得讯后绝望自尽。三人随后将遗体秘密运回咸阳,为掩盖皇帝死亡真相,谎称秦王嗜食鲍鱼,利用鲍鱼的腥味掩盖尸臭。
秦始皇骤逝成为后世疑云。最直接的解释便是长期服用含重金属的“仙药”,这些丹药多为有害物质,甚至互相冲突。尽管他不遗余力寻找仙药,亲自多次东巡求仙,但病体早已大不如前。
尤其是在那年七月,河北酷暑难耐,长途跋涉、舟车劳顿无疑加剧了他的身体负担。据说他每天批阅奏折的重量高达一百二十斤,如此繁重的工作量让他难得休息,身体早已透支。加之统一六国后,旧贵族叛乱不断,嬴政多次遭遇暗杀,长期处于紧张与恐惧之中,身心俱疲。
再看家族寿命,虽曾祖活至七十六岁,祖父五十二岁,父亲却仅活三十四岁。嬴政五十岁驾崩,虽令人惋惜,却也在情理之中。
嬴政忌医怕疾的性格无疑加速了悲剧。他坚信自己能长生不老,拒绝承认疾病,更不愿接受治疗。在酷暑中身患重病,却始终不肯休息,最终难逃死神的召唤。
近代学者郭沫若曾推测,嬴政死前耳朵曾流出黑血,极可能是有人用铁钉从脑后刺入,损伤脑膜导致血色异常。此举多半为谋害,而最有嫌疑者正是赵高和胡亥。嬴政死后,二人伪造诏书,扶持胡亥即位,除掉扶苏等异己,自己则坐享权力。岂料胡亥暴政引发天下大乱,秦朝终至灭亡。
无论郭沫若的推测是否属实,嬴政对长生不老的痴迷,以及最终死于追求长生的讽刺事实,都令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下一篇:新疆治理的历史实践与时代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