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绥军
在北洋军阀与国民党军这庞大而错综复杂的军事体系中,阎锡山所率领的晋绥军始终稳稳占据着重要一席。这支军队最引以为傲的,首先是其悠久的历史:自1912年辛亥革命后,阎锡山开始掌控太原政权,晋绥军便在山西及其邻近省份盘踞了整整38年,直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其次则是其装备的精良与完备。阎锡山在山西境内大力建设了一个涵盖各类武器装备的生产体系,能够自制山炮、迫击炮以及多种枪械,确保晋绥军从未出现过武器短缺的问题。
晋绥军装备生产体系完备,火力雄厚,擅长防守
尽管如此,晋绥军的实战战斗力却并不令人信服。其虽多次参与军阀间的混战,却大多打的是顺风仗或者收拾败军。北伐战争期间,晋绥军曾分兵五路进攻少帅张学良率领的奉军,但结果却是五路大军全线溃败,甚至被对方一路追击至山西境内。中原大战时,阎锡山自诩反蒋联军总司令,但晋绥军在作战时却总躲藏在冯玉祥的40万西北军背后,形势不利时便沿津浦、平汉铁路撤回山西老巢,任由西北军孤军奋战。阎锡山深知自己不是一位杰出的统帅,也对缺乏大战经验的部下缺乏信心,遂将重点放在固守战略上,依托山西复杂的地理环境,全力提升晋绥军的火力装备,确保山西及绥远等省的防线安全。为此,他不仅配备了大量冲锋枪、轻重机枪,还一次性装备了7个炮兵团——全国200多万军队中,仅有22个炮兵团,晋绥军仅10余万兵力便占了三分之一,可见火力之强悍。
红军东征期间,晋绥军防线一夜崩溃
凭借如此强大的火力,阎锡山无论面对北洋军阀还是蒋介石的中央军,始终守住山西边界,长期稳坐“山西王”宝座。但随着1935年10月长征红军抵达陕北,晋绥军擅长防守的神话逐渐瓦解。为了防范仅隔黄河相望的红军,阎锡山格外用心,在黄河东岸从北起河曲、保德,南至永和、大宁,沿千里河岸筑起逾千座大型碉堡,并在主要渡口驻扎了4个独立旅的重兵防御。在黄河沿线的关键城镇如三交、碛口、孟门、军渡、中阳、石楼等地,均修筑坚固工事,构筑起第二道防线。然而,即便如此严密的防御,1936年2月20日,红军渡河东征却在一夜之间撼动防线。次日清晨,仅一万余红军便突破了晋绥军的黄河防线,攻占河防司令部所在地义牒(今吕梁石楼县义牒镇)。随后,晋绥军苦心筑就的吕梁山防线亦告破裂,红军深入山西腹地,令太原震动。情势危急,阎锡山不得不请求蒋介石派兵援助,中央军首次进入山西,一次派出12个师参战;而红军在山西的扩军与筹款目标亦达成,遂从容撤回陕北。
晋西事变与晋绥军被逐出晋西北
抗战全面爆发后,晋绥军虽曾与八路军联手抗敌,但双方摩擦频频。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意图一举剿灭在中共领导下的山西新军“抗日决死队”,并驱逐八路军势力出晋西。结果事与愿违,4万余新军全副武装倒戈投向八路军,晋绥军势力被完全驱逐出晋西北,仅剩晋西14县立足。抗战胜利后,阎锡山凭借刚刚投降的日伪军支持,重返省会太原,控制山西大部分大中城市,兵力恢复至13万余人,野心再度膨胀,派兵抢占上党等地,积极充当内战先锋。可无论是面对刘伯承、邓小平指挥的晋冀鲁豫野战军,还是贺龙统率的晋绥军区部队,或是聂荣臻率领的晋察冀野战军,晋绥军皆屡遭惨败。
攻克临汾与晋绥军覆灭
长治、运城、临汾等被称为“固若金汤”的城市先后解放,阎锡山虽多次请中央军入晋协助作战,试图重振防线,但依然未能阻止败局。1949年4月24日,山西省会太原最终被解放,守军13万余人全数歼灭,善于防守的晋绥军也在最后攻城战中彻底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