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改写这段文章,保持内容语义一致,同时增加一些细节描述,字数变化不大:
---
1947年,皮定均被调任为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的副司令员,值得特别指出的是,他始终没有担任过纵队的正职,只是担任副职。很多人可能会好奇,皮定均的直接上司是谁?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的司令员又是谁呢?
这个司令员正是王必成。为什么皮定均会成为王必成的副手呢?在华东野战军众多纵队司令员中,王必成和皮定均之间有着不小的渊源。
首先,二人同为大别山地区的老乡。皮定均出生于安徽金寨,王必成则来自湖北麻城,而金寨与麻城地理相邻,均位于风景秀丽、战斗传统深厚的大别山区,这里素有“将军摇篮”之称,培养了无数英勇将领。
其次,王必成和皮定均都是红四方面军的老战友,虽然不在同一部队,但红四方面军的将领们彼此关系紧密,像一家人一样。他们都以敢打敢拼、不惧牺牲著称,都是名将徐向前麾下的得力战士。
最后,王必成出生于1912年,皮定均比他年轻两岁,算是他的“弟弟”。给这位比自己年长的“老大哥”当副手,皮定均并不吃亏。
因此,这对搭档的默契合作理应顺畅愉快。事实也的确如此,从1947年初起直到1949年第六纵队改编为第24军,二人一直并肩作战,皮定均始终担任王必成的副手,待王必成调任后,皮定均接替了他的军长职务。
他们并肩奋战两年多,共同经历了华东战场上的多场关键战役,比如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第六纵队屡建奇功,这些成就无疑是王必成与皮定均共同努力的成果。
按理说,作为长期的顶头上司,王必成的发展应该优于皮定均,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王必成的名气不及皮定均,晋升和发展也逊色许多。
其中一个关键原因,便是1955年军衔授予时的情况。王必成被授予中将军衔,但据说他对此并不满意,认为自己应当像叶飞将军那样获授上将军衔,于是专门找谭震林向军委反映意见,结果谭震林还因此挨了罗荣桓的批评。实际上,授予王必成为中将的军衔是比较合适的。
皮定均原本拟定的军衔是少将,这也很符合他的革命经历和职位等级。因为华东野战军中仅有一位纵队司令员被授予少将军衔,而皮定均作为纵队副司令员获得少将,并不显得吃亏。
然而,当毛主席审阅拟定名单时,他亲自提笔写下了“皮有功,少晋中”六个字,表达对皮定均功绩的肯定。毛主席记得他是中原突围的英雄,是一位勇敢且细致、敢于牺牲的良将。
正是毛主席的这句话,让皮定均的军衔直接提升一级,成为开国中将。这不仅改变了他的军衔,也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那句“皮有功,少晋中”的铭言,被广泛传诵,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佳话。
因此,皮定均的名气大幅提升。相比之下,虽然王必成有“王老虎”的绰号,且是粟裕麾下著名的“三大虎将”之一(叶、王、陶),但这些称号多数只为军事历史爱好者所熟知,普通民众并不广泛了解。
1952年,王必成担任浙江军区司令员,而皮定均则是福建军区副司令员,王必成依然处于领先地位。到了1956年,皮定均成为福州军区副司令员,率先迈入大军区副职行列。
王必成则要等到1960年才升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成为大军区副职。此时,王必成已被皮定均甩在了后头。1969年,经过刘伯承的推荐,皮定均出任兰州军区司令员,正式步入大军区司令员的领导岗位。
而此时的王必成,仍是昆明军区的第一副司令员,仍属于大军区副职级别。直到1971年,王必成才晋升为昆明军区司令员,正式成为大军区司令员,比皮定均晚了整整两年。
1973年,八大军区司令员进行了对调,皮定均返回福州军区继续担任司令员,而王必成则没有调动,因为他刚刚担任昆明军区司令员时间不长,无需转岗。
从1971年起,王必成担任大军区司令员达九年之久,而皮定均却没能持续那么长时间,因为他在1976年不幸殉职。若非如此,皮定均极有可能继续留任福州军区司令员多年。
那么,为什么皮定均的发展要优于王必成呢?最主要的原因,是毛主席那六个字“皮有功,少晋中”,让皮定均得到了贵人相助。还有一个细节原因是,王必成曾与许世友发生矛盾,被许世友赶出了南京军区,影响了他的职业发展。
---
这样改写后,语义保持一致,且增加了细节,使内容更丰富。你觉得这样可以吗?需要我帮你调整或补充什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