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悲剧结局,众所周知,是因为垓下之战的惨败而导致他最终自刎的。这一切的经过是这样的:
刘邦调动了韩信统领三十万军队作为前军,孔熙担任左翼指挥,陈贺负责右翼,刘邦亲自带领大军紧随其后,周勃则负责后卫。项羽一方则凭借十万士兵,先与韩信展开了激烈的战斗,然而韩信的军队经过苦战之后遭遇挫败,只能撤退。此时,韩信的左右两翼向项羽军队发起包抄,面对敌军的强大压力,项羽的军队抵挡不住,只得不断后退。趁此机会,韩信迅速反击,导致项羽军队遭到大败,并退回到具有防御性的壁垒中抵挡。而刘邦则乘胜追击,带领大军将项羽层层包围,形势对项羽极其不利。
在垓下,项羽的军队不仅人少,而且粮草也几近耗尽,加之被刘邦几十万大军围困,军心倍感沮丧。在这个绝境中,项羽决定带着八百骑兵趁夜突围。然而,当天亮时,汉军发现项羽已经离去,刘邦随即派遣灌婴统领五千精锐骑兵进行追击。一路上,汉军对项羽展开了无情的追杀,直到项羽渡过淮河,暂时摆脱了追兵,这时随侍在侧的骑兵数量也仅剩下一百多人。当他们经过阴陵时,项羽迷失了方向,向一位年长的农夫询问出路时,老农随意指了个方向:“左”。项羽按照指引往左走,不久便掉入一片沼泽中,错失了逃生的关键时间。
汉军很快追了上来,经过一场惨烈的激战,项羽拼尽全力逃到了乌江。在这里,他遇见了乌江的亭长,亭长劝他可以返回江东以图东山再起。然而,项羽却因为感到无颜面对此地的父老而拒绝了。这时,他将自己骑的战马赠予亭长,以表心意。最终,他选择下马奋力迎战,拼死杀敌,前后击杀汉军几百人,却也身受十几处重伤,最终在无尽的绝望中挥刀自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从这一系列的表现中可以看出项羽心理的剧烈变化。从一开始奋战求生,到后期心中只剩绝望,求死的念头强烈,这种转变显得极为明显。这样的转折点,也许就在逃亡途中,一个普通农夫随口说出的谎言中。
众所周知,项羽的到来常常伴随着屠杀和抢劫,他不忘在每个地方火烧一遍以清理痕迹,这使得他的名声在百姓中越来越差,除了故土楚国的民众,几乎没有人愿意伸出援手。当人们展望未来时,绝大多数人更倾向于刘邦,因为他治军严谨、爱民如子,赢得了广泛的民心,大家皆愿看到刘邦成为天子。
此时,项羽的内心也在反思:他失去人心已是多么严重,甚至连一个无忧无虑的农夫都不愿意帮助自己,反而在关键时刻撒谎欺骗他。“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正是这种心态的影响,加上虞姬之死对他的沉重打击,最终项羽心灰意冷,决心不再回归江东,选择自刎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