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阅读史源历史专栏的第2925期。在上个世纪的六十年代,发生了一件引人注目的事件,当时著名的“三老四帅”在中南海的怀仁堂上愤怒不已。这“四帅”特指陈老总、徐帅、聂帅和叶帅,他们在中国军史上的声名显赫,皆为开国元帅,拥有极大的话语权。那么,“三老”又指的是谁呢?他们没有军衔和军职,为什么也能与这四位元帅并肩,被称为“三老四帅”呢?
细细了解历史,我们会发现,三老的地位与四位元帅并不逊色。三老分别是:李先念、谭震林和李富春。当年,怀仁堂召开的是中央政治局的碰头会,严格来说,这几位大佬的地位不能仅仅通过军衔来区分高低。参与此次会议的至少都是政治局委员,也就是说,他们的职务都处于国家副级以上的重要领导层。值得注意的是,谭震林和李先念在当时都是政治局委员,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而李富春更是于前一年晋升为中央政治局常委,成为正国级的干部。他不仅是常委,还身兼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这使他在“三老四帅”中于1967年的职务上显得尤为突出,其地位甚至超越了出席怀仁堂会议的四位元帅。
陈老总、徐帅、聂帅和叶帅均为政治局常委,属于副国级的干部。值得一提的是,在三老之中,李先念在1977年也成为政治局常委,达到正国级的官职。而在这四位元帅中,只有叶帅在1978年担任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委员长,成为正国级干部,其他三位元帅终其一生都只是副国级。因此,从怀仁堂七位的实际官职与党内地位来看,三老的地位并不低于四帅,甚至还有些超出。
当然,若从军功的角度来看,四帅在战争年代做出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尽管谭震林和李先念曾长期担任军队的高级职务,但他们的革命资历总体上只能算是大将级别,较之于几位元帅还有所欠缺。实际上,三老并未参加1955年的军衔授予仪式,因此在军内地位上,自然略逊于元帅们。至于李富春,他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军事将领,而是专注于财政和经济方面的专家。在战争时期,他主要在后勤部门工作,正因其在这方面的专长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在1960年代曾担任国家计委主任,肩负着重大的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重要责任。
李先念在抗日战争时期积极主持建设豫鄂边根据地,后来又担任中原军区司令员。在解放战争全面爆发之际,领导中原突围的重要责任正是由李先念承担,他为革命事业做出了极大的贡献。谭震林也同样突出,在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总前委五人组中,赫然有他的名字,其余四位均为元帅,其中还有“战神”粟司令,他被誉为开国大将之中首屈一指的人物。谭震林能够跻身这个五人组,显然其地位非同一般;没有足够的军事资历,无法与其他四位并肩而立。
“三老四帅”的行动都是出于对国家的公心。后来,这一事件得以平反。“史源历史专栏”由专注于中国近现代史的作家们运营,致力于研究党史、军史、战史,通过专业的视角为您展现历史的统筹面貌,并带来细致而精彩的历史细节。欢迎您关注我们,以便获取更多精彩的文史内容。我们也期待您能给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特别提醒,本文内容全网同步发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