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陈赓担任红四方面军的师长。一次,他经过倒水河边时偶遇吴焕先,便开玩笑地说道:“哈哈,你不赶快撤回七里坪,还想‘打到武汉过中秋’不成?”陈赓,作为黄埔军校一期的毕业生,曾参加过南昌起义,如今是红四军十二师的师长。
在冯寿二地区,敌军的进攻压力迫使陈赓的十二师与卫立煌纵队的李默庵第十师首先接触,战斗异常激烈。红军一方,凭借出色的战术和英勇作战,迫使李默庵部撤退,歼敌副师长王劲修及其部下2000余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胜利。
陈赓不仅在指挥战斗时颇具声望,在与战士们交流时也以幽默著称。每当见面时,那一双狭长的眼睛总是带着温暖的微笑,仿佛无论发生什么事,都无法让他的笑容消失。正因为他这种幽默的个性,在战斗之外的轻松对话中,也能让人感受到他对生活和战争的豁达态度。
“唔,你先走吧。”吴焕先有些无心再与陈赓开玩笑,他急着等七十三师的增援,“我要去找王树声谈些事情。”
“哈哈,你可别成为卫立煌的俘虏!”陈赓依旧眯着眼,露出一口洁白整齐的牙齿,笑道。
“放心好了。”吴焕先勉强挤出一丝笑容,“你是军事指挥官,可得小心点……”
“我嘛,子弹飞到我面前,我还会命令它‘立定、稍息、转弯走’。”陈赓一边说,一边轻松地朝北方走去,依然是那副轻松自在的模样。
陈赓一直是个性格鲜明的指挥官。在战前,他总是提醒部队:“子弹是能致命的,它可不会在你面前停下来等着你去敬礼!”然而,在轻松的场合,他却能够将这些严肃的言论转化为无忧的笑谈。
看着陈赓渐行渐远的背影,吴焕先忍不住投去一瞥敬佩的目光。这个无所畏惧的红军战将,不仅轻松应对战场上的挑战,甚至能把那个“打到武汉过中秋”的政治口号也当作笑料来讲。
“打到武汉过中秋!”——那是多么鼓舞人心的革命口号!两年前,吴焕先也曾在多次场合中高喊过,喊得震天响。当时,他几乎把所有的热情都倾注在这个口号中,心中满是对未来的期待。他幻想着在某个黎明时分,发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冲锋,一举打到长江边,以实现各路红军的“会师武汉,饮马长江”的宏大理想。
然而,两个年头过去了,红军的各个根据地依然在敌人的围剿与反围剿之中挣扎。口号固然激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变成了一种带有自嘲意味的笑料。
等到七十三师增援赶到时,吴焕先便和王树声一同前往七里坪。由于曾在七十三师担任过政委,他一直希望能与一些老领导谈谈当前的局势,聊一聊眼前的困境。
原师长刘英在围攻商城时受伤,因此由王树声接任师长。吴焕先与王树声曾有过多次合作,五年前,他们一同参与了黄麻两县的党的活动,随后又共同参与了黄麻起义,开辟了柴山堡根据地。两人有着深厚的友谊,见面时总是无话不谈,尽是亲切。
“老王,”吴焕先打破沉默,“卫立煌、陈继承两个纵队,六七个师的兵力,眼看就压到我们根据地来了。我们还在围攻麻城,喊什么‘打到武汉去’,‘武汉马上就能拿下’……这个口号,适合现在的斗争形势吗?”
“我也觉得这个口号像炒剩饭。”王树声笑了笑,“两年前我们都喊过‘打到武汉过中秋’,呵呵,你我都没到武汉吃月饼呢!”
吴焕先也跟着笑了:“那个口号,早就被老百姓消化了。我还碰到过麻城的两个老乡,他们说咱们身上没几天的干粮,连黄陂都过不去,哪里还谈得上什么‘打到武汉过中秋’?”
沉默了一会,吴焕先继续感慨:“那个时候提‘打到武汉过中秋’的口号,大家说是立三路线的产物。可是现在,咱们还吃着两年前的残汤剩饭,这算是什么路线?”他苦笑着摇了摇头,“作为政治工作者,我真是觉得很难啊。”
“你难吗?谁爱喊什么口号,就让谁喊去好了。没效果的事儿,喊得再多也没意思……”王树声不以为意地回应道。
“现在的情况可不一样了,老王!”吴焕先开玩笑地说。由于王树声比他年长两岁,吴焕先总喜欢亲切地称他为“老王”。但当他们相互开玩笑时,又总能调侃几句,气氛也轻松不少。
其实,吴焕先与王树声的关系早在麻城时期就已经非常亲密。当时,王树声满脸酒刺,稍微激动时,脸颊上会红得发烫,于是大家都亲切地称他为“绷麻子”。对此,王树声并不在意,总是笑笑而已。
“我们过去执行上级的指示,积极了也很积极,可有些事情真的执行不通,实在就不执行了。”吴焕先说,“可是现在不一样了!如果你不坚决执行,背后就会有人追着你,督战,非得执行不可。搞不好,还会被扣上个‘不忠诚’的帽子……”
王树声顿时一愣,脸上的酒刺又开始红了起来,像绷紧的麻点一样。两人默默走着,似乎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你知道夏店开会的事吧?听说开会时争论得很激烈,意见完全不一致,连脸都红了。”王树声皱着眉头说,“最后还是最高指挥拍板定了,连徐总指挥都拗不过……”
“哼!八字还没见一撇,就丢了红安。真是打得被动,憋屈得很!”吴焕先轻声说道,言语中透出无奈。
“好了,好了,别再说了。”王树声打断他,“大敌当前,我们得注意了,保卫局在听着,说不定咱俩就成了‘反革命’。”两人相视一笑,随后陷入了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