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君如伴虎这句话说得真有道理,绝不夸张。在皇帝身边做事,必须时刻小心谨慎,因为稍有不慎,自己的命运就可能急转直下。许多电视剧中常能看到皇帝大发雷霆的场面,甚至可以听到他怒斥道:来人,把他拖出去斩了!
朱元璋,作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以其极度的猜疑心和多疑的性格著称,因此,身边的人必须格外小心,任何疏忽都可能导致致命的后果。郭德成是朱元璋身边的一位重要人物,他不仅是朱元璋的小舅子,还是明朝开国的功臣之一。郭德成能够在朱元璋身边安然度过那么多年,除了因为他有过人的智慧,还因为他非常懂得如何保护自己。那么,为什么这么说呢? 郭德成是郭山甫的儿子,而郭山甫则是一位精通面相学的高人。那时,朱元璋的事业尚未有起色,一次偶然的机会,朱元璋经过郭山甫家,郭山甫为他看了面相,认为他未来必有大成就,于是毫不犹豫地卖掉家产,资助朱元璋起兵。不仅如此,郭山甫还让自己的三个儿子——郭兴、郭德成、郭英,以及女儿郭宁莲都加入了朱元璋的队伍。可以说,在那段时间,郭家与朱元璋关系非比寻常,几乎是他最亲近的家族之一。 经过多年的战火,朱元璋最终成功建立了明朝,成为了皇帝。即便登上了权力的巅峰,朱元璋依然没有忘记郭家的支持。郭山甫被封为营国公,而郭兴、郭德成、郭英三兄弟也被封为侯,郭宁莲则成为了后宫的宁妃。郭家在朝中的地位逐渐崛起,若论权势,他们的身影几乎无可忽视。 然而,尽管郭德成拥有不小的权力和地位,他依旧保持着高度的警觉性。他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时时提醒自己要小心行事。虽然他长期在朱元璋身边,但他早已看透了官场的虚伪与尔虞我诈,并且也很了解朱元璋的复杂心性。自从大明建立后,郭德成逐渐表现出对功名的漠不关心,甚至有时候还自嘲自己是个无能之人。那些冷嘲热讽他的人,他似乎都不在乎,依然我行我素,沉浸在酒中,甚至朱元璋还曾戏称他为疯汉。如果从外表来看,郭德成的确像是一个沉迷于酒的疯子,但实际上,他正是通过这种疯癫的外表,巧妙地避开了许多潜在的危险。 随着马皇后和李淑妃的相继去世,宁妃成为了后宫的新主角,郭家在朝中的地位再次水涨船高。宁妃深得朱元璋宠爱,甚至为了她,朱元璋举办了一场盛大的生辰宴会,邀请了郭家全体成员参加。当宴会接近尾声时,朱元璋特别留下郭德成,准备给他封官。 然而,郭德成却出人意料地拒绝了朱元璋的提议。他表示自己不过是一个喜欢喝酒的普通人,如果给他高官厚禄,肯定会给自己带来麻烦。他只希望能安稳度日,痛痛快快地喝酒。朱元璋听后虽然感到有些无奈,但并没有强迫他,反而拿出了两块黄金赠予郭德成,并叮嘱他不要让别人知道这件事。 郭德成感激不已,但在回宫的路上,他却心生疑虑。既然朱元璋给了自己黄金,为什么又不让自己公开?当时进出皇宫的人都要接受严格的搜身检查,如果郭德成身上突然多了两块黄金,怎么解释?经过一番思考,郭德成决定装作醉酒,把黄金藏在鞋子里,假装在搜身时不小心掉出来,并辩解说这些是自己带回去换酒喝的。这个醉态的举动最终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但朱元璋并没有生气,反而对郭德成的机智颇为佩服。作为皇帝的朱元璋自然清楚,外面的宫人和侍卫每次进出宫门都要接受搜身检查。既然他赏赐了黄金,为什么不让郭德成公开呢?这一点郭德成非常聪明地看出来了:朱元璋其实是在试探自己。毕竟,宁妃刚刚成为了后宫的主心骨,郭家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朱元璋担心有人借此事挑起纷争,甚至有人可能将其误解为里应外合,那样一来,郭德成,甚至整个郭家都可能陷入危险。 郭德成明白,如果他直接承认黄金是朱元璋的赏赐,不仅违反了朱元璋的意思,甚至可能给心怀不轨的人提供机会。所以,他巧妙地装作醉酒,不仅避免了留下任何把柄,还让朱元璋自己解释清楚了事情的真相。最终,这一出醉酒戏码让郭德成顺利度过了这场危机。 长期侍奉朱元璋,郭德成深刻了解皇帝的性格。他知道,朱元璋这个心思深沉、疑虑重重的皇帝,不可能轻易放过任何潜在的威胁。因此,郭德成能够在重重危机中安然无恙,得益于他在官场中超凡的智慧,尤其是通过装疯卖傻,巧妙化解了一次次的危险,最终保全了自己的性命。
上一篇:原创 美国之所以屈服,是因为我国有三个杀手锏,美国一个也解决不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