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读《三国演义》时,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曹营的将领,无论是战斗力强还是弱,总是抢着挑战关羽。但一旦碰到张飞和赵云,除了极少数几位胆大包天的将领外,基本上没有人愿意与他们正面交锋,大家都尽量绕道而行,避免与这两位猛将发生冲突。
无论是在正史还是《演义》中,关羽的名气始终比张飞和赵云大。他擒斩过的名将也比张飞和赵云多:在正史中,关羽曾在万马军中刺杀颜良,水淹七军擒获于禁斩庞德,至少有三位顶尖的武将死于关羽之手。而张飞和赵云的战绩,虽然也是可圈可点,但杀敌的记录却远不如关羽那样辉煌。
张飞在水断桥时,曹营的众将被他三声震天大喝吓得纷纷抱头鼠窜。如果这一幕只是《三国演义》中的虚构情节,那也许还有些道理可言。但令人疑惑的是,这一事件居然也出现在《三国志·卷三十六》中的记载,这让人有些摸不着头脑。毕竟,当时刘备已经面临绝境,尽管有伏兵助阵,但能量并不强大,曹营的那些骄兵悍将又怎么会被这样简单吓退呢?
长坂坡之战时,刘备主力已经被消灭,赵云单枪匹马抱着阿斗奋力突围,唯一紧追不舍的是立功心切的张郃。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曹营其他将领竟然全都在高处观望,没有任何一位出手帮助张郃。更搞笑的是,曹洪骑马下山,竟然和赵云对话,了解了赵云的姓名后,居然又转身离去。这显然表明,曹洪并没有对赵云产生兴趣,而是根本不想主动出手。
曹洪与赵云对话时,曹操还未下令要生擒赵云。此时的赵云虽然英勇,但名气远不及马超。为什么在潼关之战中,曹洪敢与马超拼命,而见了赵云却毫无兴趣呢?
这个问题引发了不少读者的思考,有些人认为曹营将领不愿与张飞交战,是出于对夏侯渊、夏侯惇的面子考虑,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怕张飞结了夏侯家的亲戚,杀了他不合适;而不愿与赵云交手,则是因为赵云手中握有曹操的青釭剑,打败他不值一提,若被赵云砍断武器,那可是大大的丢面子。
这些看法并非全无道理,张飞的确娶了夏侯渊视如掌上明珠的侄女,至于是否得到了夏侯渊的同意,史书和小说对此并未明确记载,反而有所保留。回溯到当年兖州、豫州的战乱时期,夏侯渊为了抚养亡弟的孤女,付出了极大的代价,这段佳话传为美谈。
然而,张飞娶走了夏侯渊心爱的侄女,这让人不得不猜测,夏侯家很可能已经默认了这段婚姻。当年张飞跟随刘备依附曹操,刘备受封左将军、宜城亭侯、豫州牧,而张飞也通过曹操,获得了大汉朝廷授予的中郎将职位。
张飞和夏侯家族的关系颇深,曾有记载提到当刘备被吕布打得无处容身时,是张飞去曹操那里请来了夏侯惇相助。两人一见如故,这段历史细节可以在《三国志平话·卷上》中找到。张飞与夏侯家有着深厚的交情,而他娶夏侯渊侄女为妻,正是因为她出身显赫且家世清白。与此相比,甘夫人在刘禅继位后才正式成为刘备的妻子,显然她的出身并不如夏侯家高贵。
因此,曹营将领面对张飞时的犹豫和退却,其实是有原因的。张飞的岳父身份特殊,许多人不敢轻易出手。再来看,张飞曾亲手将张郃打得弃马缘山,许褚也曾被他一矛刺伤。此时,曹营的将领们并未因许褚受伤而愤怒追杀张飞,反而把张郃大骂一通,似乎更加愤慨的是张郃自己的失败。从这一点来看,曹营将领对张飞的忌惮,确实有其深层次的原因。
赵云则因手握青釭剑而备受敬畏,曹营将领们虽然可以避免与他直接对抗,但这并非唯一原因。真正的原因可能藏在庞德的遗言中,庞德曾在出征前特意交代自己的后事:“若我不能杀关羽,必定为他所杀;若不是被他杀,我亦当自杀。”他所说的“若能挫关羽三十年声价”,透露了一个重要的心声,那就是:关羽的威名非同小可,挑战关羽不仅能获得丰厚的回报,失败后却也是名声大噪。
相比之下,与张飞、赵云交手,则显得风险更大,而回报却几乎为零。关羽的威名让曹营将领们不得不全力以赴,但面对张飞和赵云,尽管他们的战力极强,但对曹营将领而言,这样的挑战似乎并不值得。
试想一下,如果你是徐晃、许褚或夏侯惇,面对三国中的这些顶尖武将,你更愿意选择哪个作为对手?答案显然不言而喻:虽然与关羽拼命是一场生死较量,但如果成功,那将会永载史册。而与张飞、赵云交手,成功的概率小得几乎为零,反倒极有可能让自己名誉扫地。
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曹营将领为何偏偏选择与关羽死磕,却不敢轻易触碰张飞和赵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