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军的十大将领中,有一位大将戎马一生,却从未受过伤,因此被誉为“福将”。他不仅资历深厚,甚至比朱德还要更为资深,但在授衔时却错失了元帅的荣誉,成为十大将中最年长的一位。比毛主席年长整整1岁零4个月,虽然错失元帅,但毛主席却特别批示他享有元帅的待遇。他就是张云逸,纵观他的历史经历,与其说是个人的成长史,不如说是从饱受苦难的旧中国到崭新新中国的奋斗历程。
1911年,17岁的张云逸从陆军小学毕业后,毅然投身辛亥革命,投身了推翻清朝政权的激烈斗争。他在黄兴的领导下参加了震惊全国的广州起义,历史上称之为“黄花岗之役”。在这场战斗中,张云逸担任了起义军先锋队的炸弹队长,负责为主力部队清除障碍。4月27日,黄兴率领的先锋队与清军在梁广总督府激烈交战,经过长时间的激战,因敌众我寡,被迫撤退。在撤退时,张云逸与队员们被困在一座民宅里。第二天,他假装出去买菜,趁机侦察周围的情况,然而就在他出门的瞬间,清军进入民宅,逮捕了其他队员并当场枪杀了他们。张云逸因身材较矮且外貌敦厚,巧妙地藏匿在路人中,成功躲过清军的搜捕。
这场起义最终未能成功,但广州人民深感悼念,收集烈士遗骸72具,并将其葬于黄花岗,历史上称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张云逸对此幽默地说:“如果当时我不出去买菜,我就成了黄花岗七十三烈士了。”
1928年8月,国内革命形势急剧变化,大革命失败,革命进入低谷。此时,中共中央决定派张云逸前往广西,代表中央领导同志进行统战工作,并组织军事斗争。抗日战争爆发后,张云逸再次挺身而出,作为中共中央代表,他前往华南进行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积极与南方各游击区领导人如邓子恢、叶飞等人联系,传达党中央的指示精神,并筹建新四军。
不久后,党中央指示张云逸前往澳门与叶挺接洽。两人都是黄埔军校的同学,张云逸和叶挺化装成华侨富商,西装革履,秘密潜入澳门,亲自与叶挺会面,力劝他担任新四军军长。叶挺接过张云逸的劝说后,深感张云逸的到来如同“大旱遇云霓,寒冬见新绿”。
新四军成立后,张云逸被任命为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随着皖南事变的发生,党中央于1941年1月20日发布命令,重建新四军,张云逸被任命为新四军代军长,刘少奇为政治委员。随着指挥权的交接,张云逸在新四军的工作更为重要,他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组织并发起一系列战役,成功歼灭了大量日伪军,有效巩固了华中根据地,解放区的面积扩大至18万平方公里,人口增加至370多万,主力部队和地方部队总数达到了2万多人。
新中国成立后,张云逸担任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广西省委书记、中南局第二书记及中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等多个重要领导职务。虽然资历深厚,张云逸却在1955年错失了元帅军衔。
1955年9月的一个下午,中南海怀仁堂庄严肃穆,第一次授衔典礼在这里举行。当轮到张云逸时,周总理亲自捧着大将军衔命令状走向他,张云逸的眼眶不禁湿润了。然而,他内心并非仅仅激动,还充满了些许不安。原来,在授衔筹备阶段,张云逸几次向中央军委提出,自己年事已高,身体欠佳,无法继续以往的工作,希望将大将的军衔授予他人。确实,自全国解放后,张云逸的身体状况逐渐下滑。1951年,在成功指挥广西剿匪战役后,他的身体状况彻底崩溃,直到1952年春他不得不卧床养病。1953年,经过一年的休养,张云逸的身体才有所恢复。尽管如此,他依然不愿闲置在家,中央安排他到董必武任书记的监察委员会担任副书记,他依旧充满激情地投入新的工作。
然而,尽管张云逸在抗日战争及解放战争中都有杰出的表现,1955年他仍错失了元帅军衔。这一切缘于1945年,张云逸被任命为山东军区副司令,并被派往后方工作。对于军衔评定,他并不太在意,直到得知自己最终获得了大将军衔,他才感到些许不安,多次请求军委将这一荣誉授予他人。中央军委将张云逸的请求上报毛主席和周总理,毛主席对此作出了解释:“张云逸同志在白色恐怖笼罩全国时,以大无畏的精神领导了百色起义,创建了红七军,点燃了南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功勋卓著,实至名归。”
毛主席还特别指出,张云逸在解放战争中的后勤工作同样不可替代,特批张云逸享受元帅待遇。张云逸因此成为十大将中唯一获得特批享受元帅待遇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