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会有人把刘邦的庙号误称为高祖,但实际上刘邦的庙号是太祖,正确的称呼应该是汉太祖或汉高帝,或者合并起来称为太祖高皇帝。这里的高其实是刘邦的谥号,而并非庙号。庙号通常是用来纪念和祭祀先皇的,而刘邦的庙号则是太祖,这意味着他是开国的皇帝。
太祖这个称呼常被认为是开国皇帝的庙号,地位极为尊贵,而高祖则给人一种不够正宗、像是模仿的感觉,从宋朝以后,高祖这个庙号几乎就没有再被使用了。然而,这其实是一个误解,实际上太祖和高祖并没有高低之分,它们只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习惯和潮流。 那么,庙号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庙号?古代人非常重视祭祀祖先,这也被认为是天子最重要的责任之一。我们常常听到天子有两大责任——祭祀与征伐,其中的祭祀尤为重要。在天子在世时,人们称他为王或皇帝,可是当他去世后,后人又该如何称呼他呢?显然不能直接称呼他的名字,于是便产生了庙号这一称谓,并将其写在皇帝的牌位上,用以供后人祭祀。因此,庙号实际上就是对一位已故皇帝的称呼,它和人名是类似的,只是它有着特殊的意义和用途。 既然庙号是一个重要的称谓,自然也有一定的规则和规定。为了显示庄重,庙号的制定和使用逐渐形成了固定的传统。 庙号有两个关键字:祖和宗。祖指的是那些需要永世祭祀的先帝,而宗则是指属于某一派系或家族的其他皇帝,祭祀时间可能会有限,通常过了三代就可以不再祭祀。例如,现在我们一般只祭祀三代祖先,久远的先祖反而很少有人继续祭拜。 在西汉时期,经过长时间的理论讨论和争论,最终制定了毁庙制度,也就是一旦某些先皇的祭庙超过了几个世代,他们的庙宇就会被拆除,祭祀也会迁移到太庙。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庙号并不是所有皇帝都有独立的祭祀地位。 庙号中的祖和宗的命名也是有讲究的。由于祖代表了永世祭祀的重要地位,它的数量被严格限制。一般来说,只有开国君主才能享有祖这个庙号,其他的皇帝则都被称作宗。但也有两个特殊情况。第一种是开国皇帝追封的先祖,他们虽然被追封为帝,并获得庙号,但并不享有永世祭祀的待遇。第二种是有些王朝的祖太多,比如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宋、齐、梁、陈,明朝的朱元璋和朱棣,清朝的努尔哈赤、福临、玄烨等,都有多个祖的情况。庙号的太祖与高祖之间存在一定的混淆。我们前面提到过,庙号作为一种称呼,并不像谥号那样受到严格的制度约束,因此太祖和高祖之间并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通常情况下,这两个庙号都用于开国之君,而太祖则常常也用来追封一些先祖。 太祖和高祖最大的区别在于,太祖更像是一个百年商标,大多数朝代都会使用这个庙号,而高祖则显得过于随便,使用的时间较短,给人一种山寨的感觉。实际上,第一个使用高祖庙号的是商高祖子亥,而在两汉时期,高祖并没有作为庙号使用,刘邦的庙号依然是太祖。司马迁在写《史记》时,误用了高祖这一称号。 魏晋时期,庙号高祖开始被广泛使用,但这并没有明确的规则,甚至有时太祖的地位反而比高祖高。例如,司马懿是高祖,但他的儿子司马昭却是太祖;刘裕是高祖,但他的儿子刘义隆是太祖;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萧顺之和萧衍、李虎和李渊之间。 从五代十国以后,庙号高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除了一些草头王和少数民族政权外,几乎没有再有人使用。最终,只有隋文帝杨坚和唐太武帝李渊这两位大一统的帝王使用了高祖这个庙号。相比之下,使用太祖庙号的皇帝多达49位,几乎是高祖数量的两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