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0月,120师师长贺龙指挥部队在雁门关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个消息迅速传到了延安,毛主席和党中央都感到无比兴奋。这一胜利标志着我军继平型关大捷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胜利,党中央还专门发电报表扬了120师的出色表现。
那天中午,几位工作人员正在讨论雁门关战斗的经过,大家纷纷称赞贺龙的战术运用高明,决策果断,尤其是在两次成功伏击日军车队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正当大家热烈讨论时,毛主席也微笑着走了过来,加入了他们的讨论。
有一位工作人员提到,贺龙带领120师东渡黄河,刚刚到达战场便获得了如此显著的胜利,确实令人赞叹不已。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毛主席身上,似乎希望他能给出一些评价。毛主席笑着说:“贺老总有三条嘛:一是对敌斗争坚决;二是对党忠诚;三是能够密切联系群众。”
毛主席为何能随口说出这样对贺龙的评价?这背后反映出他对贺龙的深刻了解与高度信任。而且,这并非毛主席一时的感慨,而是他经过深思熟虑后的定论。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许多人曾向毛主席告发过贺龙的“黑状”,但毛主席始终坚信贺龙的忠诚与能力。
毛主席专门找了贺龙谈话,并把那些“黑信”交给了他看,然后平静地告诉贺龙:“我对你是了解的。我对你始终有三条看法:忠于党,忠于人民;对敌斗争坚决;能与群众保持紧密联系。”这些话没有丝毫偏差,也让贺龙深感温暖与信任。
贺龙听到毛主席的评价后,感到十分欣慰。很多人也曾好奇地问他,对毛主席的三条评价,他怎么看。贺龙的回答很简洁,他认为“对敌斗争坚决”和“联系群众”这两点,几乎是所有我军官兵的共同特点。尤其是联系群众,实际上是我军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所以,他认为自己和其他同志并没有太大区别。
然而,贺龙特别强调,如果要说他最看重毛主席哪一条评价,那就是“对党忠诚”。这是他一直坚守的信念,也是他革命生涯的根本。
贺龙回忆起自己加入党组织的经过,深感自豪。他讲述了自己曾是一个旧军阀,手握兵权,地位显赫。那时,他加入了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袁世凯去世后,党内斗争不断,军阀之间的尔虞我诈让他感到前途渺茫。直到有一天,他正在读黄埔军校的好友周逸群给他寄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阅读后,他找到了自己革命的方向,真正看到了光明,并开始接触共产党。
在八一南昌起义前,蒋介石曾亲自派人来拉拢贺龙,许诺500万现洋、汉阳兵工厂、甚至武汉卫戍司令的职务。但贺龙毫不犹豫地拒绝了这一切,因为他深知,无论跟随蒋介石还是汪精卫,都不过是走上一条死路。
贺龙在给连以上军官讲话时特别强调:“我们唯一的出路,就是走共产党的革命道路,走为老百姓争取翻身的道路。只有这样,未来才有希望。”
此后,贺龙第一次见到了周恩来。周恩来坦诚地向他透露了南昌起义的所有计划,尽管这些都是党内的最高机密,但周恩来毫不保留地向他说明了。这时,贺龙还不是党员,但党给了他如此重的信任,这让他深感自豪。贺龙当即对周恩来说:“我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党要我怎么做,我就怎么做!”
南昌起义后,在周恩来的见证下,经过周逸群和谭平山的介绍,贺龙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贺龙后来回忆时说,自己在入党后的第二天,就向全体官兵宣布了自己的入党消息,并特别强调:尽管他曾是军阀,但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解救百姓,替他们出气,根本没有什么未来。然而,现在他加入了党组织,党有明确的目标,就是要消灭剥削,争取人民的幸福。这使得他的前途充满了希望,未来也有了方向。贺龙还鼓励大家要加入共产党,只有这样才能找到真正的出路。
贺龙对自己这一段入党的经历非常感慨。新中国成立后,很多资料都记载了他曾经多次向党组织汇报工作,并表示自己一度有过70多次找党的经历。虽然贺龙自己说从未专门数过次数,但他表示,虽然不一定有70次,但几十次肯定是有的。
通过这些往事,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毛主席提出的“三条评价”,贺龙最为看重的就是“对党忠诚”。从他后来的革命生涯来看,这种忠诚始终贯穿始终,验证了他坚定的初心和革命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