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学十讲》
史念海 著
隐藏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背后的,是一张远超你想象的“高速公路网”。
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奠基人之一史念海先生在《历史地理学十讲》一书中介绍,早在2500年前,诸侯们就已深谙“想富先修路”的硬道理。齐桓公远征、晋楚争霸,车队能纵横中原;跨国商人,早已构建起最早的“物流体系”。 四通八达的交通,才是诸国争霸背后真正的隐形战场。
文艺君与你分享《历史地理学十讲》第六讲“春秋时代的交通道路”的精彩片段,一起回到春秋时期的隐形战场!
第六讲 春秋时代的交通道路
(节选)
春秋时代的交通相当发达。这种情形由列国之间会盟的频繁和战争的不时发生就可以看到一斑。当时列国之间的交涉最注重会盟。既为会盟,当然参加的不只是一两个国家,会盟的地方也一定要经过选择,确定最适当的处所,注意到交通的条件。即以齐桓公来说,桓公霸诸侯,据说曾举行兵车之属六,乘车之会三。其所聚会的地方有的在济水以北,也有的在淮水中游,所涉及的地区相当广大。
齐桓公本人在会盟之外,还曾经亲自南伐过楚国,他渡过汝水,越过方城。方城为楚北的阨塞,这是说他已经快要到楚地了。他还北伐过山戎,征过令支和孤竹。这些都是燕国邻近的部落,曾经不断骚扰过燕国。他还为了征伐白狄,到过西河,也还曾经越过太行、辟耳诸山,到过流沙、西吴。他所到的地方已经不算是很近。再以当时另一个霸主晋文公的行踪来说,也可得到相同的证明。晋文公享国日短,虽仅举行过数次会盟,不过当他逃亡的时候,却在晋国之外绕了一个大圈子。他初出亡时系由蒲入狄,后由狄至齐,由狄至齐途中,路过卫国的五鹿。离齐之后,适曹,过宋、去郑、至楚,又到了秦国,然后由秦归晋。列国中几个重要的国家,他都是去过的。
晋文公以后,晋国的霸业还维持了很久的年月,以晋国为主的会盟还有数十次之多,其会盟的地方几遍于中原各国。当然这只是列国中会盟的一部分。仅这一部分的记载,已经可以看到国际间的往来是怎样的频繁,更可以看到当时的交通已有相当的发达了。
......
春秋时代一般陆上的交通工具为车辆。车辆能够普遍使用,而且大规模用于战争,则行车的道路必有相当的修整。周定王时(公元前606年至586年)单襄公奉使自宋赴楚,路过陈国,见陈国道路不修,馆舍不整,即断定陈国有亡国的征兆。鲁襄公时,郑国子产至晋国,因为晋国待诸侯的使节过薄,也不经常修理道路和馆舍,就责备晋国不能继续文公的政绩,这些情形都说明当时人们对于道路的重视。
甚而一些战胜的国家,还强迫敌国根据他们的要求,来改变道路的方式。齐晋鞌之战后,齐国失败,晋国所要求的条件中就有“齐之封内,尽东其亩”一条。就是说齐国应该把境内的农田都改成东西行。如果齐国按照晋国的要求改变农田的方式,晋国以后若再向齐国用兵,兵车往来当然也就更方便了。自然晋国这种要求对于农业生产是有很大的妨害的。齐国就根据农田播种应该从其土地的方便,他国不应该有过分要求的道理拒绝了晋国。
车辆一般只是用于平地,或不甚险峻的坡地。春秋时代车辆的使用已相当普遍,但一些非华族的部落,由于居住在山谷间,还谈不到这一点。他们在作战的时候往往采取徒步方式。步卒作战,较为灵活,可以取得胜利。春秋初年,郑国抵抗“狄人”的侵略,即感到“被徒我车”,不能防备他们的侵轶。后来到晋文公时候,为了抵抗“狄人”,曾改变军队的编制,采取三行的办法,才获得了效果。到鲁昭公时,晋中行穆子败“群狄”于太原,还是由于“毁车崇卒”的缘故。
在对于非华族的战争中,诸夏之国不仅被迫改变了作战的技术,另外还学得骑马的方法。《左传》载鲁昭公时,“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就是骑马的证明。
至于水上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船舶了。中原诸夏封国是注意到水上交通的,南方的吴楚更是没有放松这一环节。当时不仅对于内河想方法加以利用,海上交通也有了确实的记载了。春秋末年,齐国有了内乱,吴徐承就曾率领舟师由海道进攻过齐国。后来越王勾践与吴起衅,也曾命范蠡、后庸率师沿海泝淮,断绝吴王夫差由中原南返的道路。吴越两国本是海滨的国家,在海上航行,应该是平日习惯的事情,但像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全赖船舶运输,还是以前所没有的。
春秋末年,交通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运河的开凿就是划时代的壮举。最早开凿运河的为楚吴两国,而楚国较吴国更早。不过最初所开凿的运河还是较小的规模,因此所发生的影响也不十分巨大。比较有关系的,乃是吴王夫差在江淮之间和淮水以北的两次兴工。吴国在江淮之间所开凿的运河乃是公元前486年(鲁哀公九年)的事情。这一年吴人始修筑邗城,接着就在邗城下凿沟东北通到射阳湖,又由射阳湖西北通到末口入淮。邗城在今江苏扬州,射阳湖在今江苏淮安县东南。末口则在淮阴境内。
至公元前482年(鲁哀公十三年),吴晋两国打算在黄池会盟,又引起新的运河的开凿。黄池在今河南封丘县,当时正在济水的沿岸。吴王夫差为了要乘舟达到黄池,就在商鲁之间又开了一条运河。这条运河实际就是《禹贡》所说的菏水,为战国时代江淮流域和河济流域一条重要交通道路。
这条运河既然注入泗水,泗水下游注入淮水,越淮水又可与邗沟相接,是由吴国境内可以乘舟直达于中原了。根据《国语》的记载,吴国所施工的水道,不仅西属之济,而且还北属之沂。现在山东境内有两条沂水。一条出于沂源县,一条出于曲阜东南尼山。这两条沂水古时下游都是入于泗水。
吴国这两条运河的开凿,充分说明了当时人民对于地理环境的善于利用。就江淮之间邗沟所通过的区域说,这里的地势中间低洼,所以自古以来就成为湖泊罗列的地方,而且古时的湖泊可能比现在更多更大。邗沟在中途是通过射阳湖的。射阳湖当于今淮安、宝应、盐城三县之间,古时它的面积相当广大,据说萦回到三百多里。
由于逐渐淤积的结果,到现在只能依稀看到一点痕迹。当然射阳湖是这里湖泊中比较大的一个,其他也还是不少。过去一些地理书中,如《水经注》《太平寰宇记》等都记载了若干有关湖泊的名称,其中有的到现在已经不再存在,分明是逐渐湮没了。虽然如此,现在这个区域中湖泊的数目仍是不少。
由现在的情形推想古代,就可以得出一个大致的轮廓。吴国的邗沟可能是利用这些湖泊,使它们能够互相联系起来。因为运河是这样开凿的,所以工程进行相当迅速。关于这条运河的开凿,《左传》记载在哀公九年的记事中。可能就是在这一年中开凿成功的。因为《国语·吴语》里面又记载说,“吴王夫差既杀申胥,不稔于岁,乃起师北征,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夫差杀子胥为鲁哀公十年事。子胥死后,吴国就又进行开凿商鲁之间的运河。如果邗沟没有开凿成功,第二个工程不会就动工起来的。
邗沟的开凿是这样的,商鲁之间的运河也应该相同。就开凿的时间说,新运河同样是迅速的。新运河工程的进行,乃在子胥被杀之后。它的开凿的目的是为了黄池会盟。黄池会盟在公元前482年,也就是在鲁哀公十三年。这当中只有二年的时间,它在这二年中已经由开凿而到使用,不能说是不迅速了。就地理情势来说,商鲁之间也是一个湖泊区域,在古代那里也星罗棋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湖泊。但由于后来黄河不时决口,使原来的湖泊陆续淤塞,甚或已失去原来的痕迹。吴国在这里所开凿的运河同样是利用当地的湖泊。虽然如此,这两条运河的成功也是具体表现了当时人民的智慧的。
从上面的论证中可以看到春秋时代交通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当然这样的规模是在西周的基础上继续发展而来的。西周时若干较大的河流都已有舟楫之利,而道路的修整也经常为人们所注意。“周道如砥,其直如矢”,早就为诗人所歌诵。这固然不是普遍的情形,但能够如此,也不是容易的。
《国语·周语》中还记载着西周时道路的制度,据说,当时在国郊及野的道路两旁通常栽植树木以指示道路的所在,沿路:十里有庐,备有饮食;三十里有宿,筑有路室;五十里有市,设有候馆。这些都是为了供给各国的使人过客享用的,甚至在边境上还安置有候望的人随时招待。这可能是一种理想的说法。即令是实际的情形,也只是若干小的部分,不一定就是一般的状况。如前所说,春秋时代交通工具既已普遍使用车辆,而会盟战争又极频繁,道路修整的工作也就不能不被重视起来。甚至战胜的诸侯也以修整道路来要挟战败的国家。当时的情形虽不能就像《国语》中所记载的那种理想的情况,一般说来,平坦的大道是已经逐渐增多了。
春秋时代的人们不仅在平原上驰骋他们的车辆,他们所修筑的道路,也往往翻过崇高的山岭,太行秦岭以至伏牛大别诸山中都已有了通途大道,这对于生产的发展,应该起了促进的作用。运河的开凿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建树,它说明人们对于征服自然获得了新的成就。虽然春秋时代人们在利用水道方面还没有克服像长江中游九江那样的困难,但由于他们的努力,到了战国时代,这一段水道上也照样有风帆上下了。
//
▼
《历史地理学十讲》(长江人文馆)
史念海 著
| 作者简介
史念海(1912-2001),山西平陆人,历史地理学家,史学大师顾颉刚的弟子,中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奠基者之一。1948年后,历任西北大学、西安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后任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及唐史研究所所长、副校长。著有《中国的运河》《河山集》等,与顾颉刚合著《中国疆域沿革史》。
长江文艺出版社微信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