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平
关平是关羽的义子,年少时便展现出非凡的才华,被誉为年轻一代中最为出色的将领之一,也是关羽最得力的副将之一。从武力方面来看,关平不仅能够力战庞德三十回合,成功杀退曹仁,还曾击败过丁奉等强敌。除此之外,关平为人稳重、果断,屡次给关羽提供了许多合理的建议,甚至多次劝说关羽采纳他的意见。若关平能够活得更久,他必定会成为顶尖的武将之一,改变历史的格局。在关羽败走麦城并被俘之际,关平孤身一人闯入敌阵,誓言救父,但终究力尽被东吴大军擒拿,最后与关羽一同遭东吴斩杀。
2、周仓
周仓本是黄巾起义的将领,起义散后,他和其他同党一样,纷纷潜伏山林。关羽千里走单骑时,周仓听闻其英雄事迹,毅然决然地决定跟随他。周仓勇猛异常,臂力惊人,能轻松举起千斤重物,且水性十分熟练。在关羽水淹七军的战役中,他曾亲手捉拿庞德,立下赫赫战功。周仓是关羽的得力助手,忠诚度极高。更难得的是,周仓始终忠心耿耿。在关羽突围麦城时,他毅然选择留下死守城池。当得知关羽和关平被东吴斩杀的消息后,周仓悲痛至极,拔剑自刎,死守忠诚,视死如归。
3、王甫
王甫是关羽随军的司马,深谙兵法,谋略过人。关羽占领襄阳后,派遣潘浚镇守荆州,然而王甫早已看出潘浚的才干不足,他认为只有忠直的赵累才能确保荆州万无一失,因此建议关羽任命赵累。关羽出于对潘浚的信任,拒绝了王甫的建议,但结果潘浚果然投降,关羽对此悔恨不已却无能为力。后来,在麦城突围时,王甫曾劝关羽走大路而避开伏兵,但关羽自信大路无碍,拒绝了他的提议。王甫情急之下痛哭流涕,叮嘱关羽保重,并决定带领百余名士兵坚守麦城,誓死不降。最终,关羽被东吴斩杀后,王甫在麦城见到东吴带来的关羽父子首级,悲愤至极,顿时从城墙上跳下自尽。
4、廖化
廖化原本是黄巾军中的一员,在乱世中四处流浪。在关羽千里走单骑时,廖化曾试图加入关羽,但因为其黄巾军背景,关羽拒绝了他。然而,在刘备入益州时,廖化重新归顺,并被派去辅佐关羽镇守荆州,逐渐成为关羽的副将。东吴袭取荆州时,廖化决然突围,赶往上庸和成都寻求援助,因此侥幸生还。之后,廖化成为蜀汉的重要武将,屡次在诸葛亮和姜维的北伐中立下赫赫战功。蜀汉灭亡后,刘禅被迁往洛阳,廖化因思念故国而忧愤至死。
5、赵累
赵累担任军前都督粮料官,以忠诚和廉直著称,始终忠心耿耿地为蜀汉效力。在关羽攻樊城时,王甫曾推荐赵累担任驻守荆州的都督,认为只有赵累的忠直才能稳固荆州。然而,关羽并未采纳此建议,最终潘浚背叛投降。赵累始终跟随关羽,并在多个战役中提出了有益的战略建议,如请求派人前往成都和上庸求援。麦城突围时,赵累依然随行,并在混战中英勇牺牲。
6、糜芳
糜芳是蜀汉创立初期便跟随刘备的老臣,是糜夫人的兄弟。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糜芳被诸葛亮留下协助他治理荆州。襄樊之战前夕,关羽曾指派傅士仁与糜芳担任先锋,但两人因酗酒而引发火灾,烧毁了军器粮草,关羽大怒,差点斩杀两人。经过费诗的恳求,关羽决定轻罚,打了两人四十杖,并撤去他们的先锋印章,罚糜芳留守南郡,傅士仁驻守公安。后来的吕蒙袭荆州时,糜芳选择投降东吴。刘备发兵讨伐东吴时,糜芳和傅士仁等人归顺蜀汉,刘备认为两人急于投降,不是真心归顺,最终命关兴处决了两人以祭奠关羽。
7、傅士仁
傅士仁是关羽麾下的重要武将,负责镇守荆州,后来被罚驻守公安。在东吴袭取荆州时,傅士仁的朋友虞翻劝他归降东吴。傅士仁因想到关羽临走时对自己怀恨在心,最终决定投降,并招降了糜芳。傅士仁的投降并未得到东吴的信任,最终,他和糜芳一起被蜀汉俘虏,遭到千刀万剐的惨烈结局。
关羽的七员副将,无一善终,他们或因忠诚殉国,或因背叛招致死亡,每个人的结局都充满了悲剧色彩,反映出那个乱世英雄们的无奈与命运的捉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