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2月,在中共九大召开前夕,毛主席查看了会议代表名单,突然发现名单上缺少了一位重要的人物。毛主席立刻做出指示,要求中央委员名单上必须包含他的名字!
这位让毛主席心生挂念的人,早在建国初期参与军衔评定时,曾只报上中将,但最后中央授予他上将军衔。究竟是谁,这样一个人物,能让毛主席如此深刻铭记?
这位上将名叫陈奇涵,1897年出生于江西省兴国县的一个普通农家。尽管家庭条件艰苦,父母仍然努力供他上学。少年时期,陈奇涵就展现出不凡的才智,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充满了强烈的求知欲和远大理想。
小学毕业后,陈奇涵考入赣州中学,进一步接受教育。在赣州中学期间,他接触到了新思想的书籍,启发了他投身救国救民事业的决心。正是这段时光,激发了他将来为国家贡献力量的强烈志向。
1919年,陈奇涵考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并不久后转学至广州讲武堂,继续深入学习军事知识。在讲武堂,他系统地掌握了各种军事战术,并开始关注国内的政治局势及各种思想潮流。经过几年的学习,陈奇涵深刻意识到,只有通过革命,才能真正解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于是,他毅然决然投入到革命的浪潮中,决心用自己的力量去实现理想,拯救人民。
加入革命后,陈奇涵最初加入了江西的军阀部队,开始了自己的实战生涯。但不久,他就发现这些军阀腐化堕落,与革命理想背道而驰。因此,他果断退出了军阀部队,转而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国民革命军,参加了北伐战争。此后,他进入黄埔军校深造,这成为他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黄埔军校的学习期间,陈奇涵结识了许多有理想的知识分子和一些优秀的共产党员,如周恩来、陈赓等。后来,得益于陈赓的推荐,陈奇涵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回到家乡后,他积极开展群众工作,并组织发动了赣南起义和兴国暴动。他还通过自己创办的报刊,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培养了许多革命志士。
在这一过程中,陈奇涵不断磨砺自己,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逐渐成长为一位具有领导才能的革命家。
1930年至1934年,正是陈奇涵军旅生涯的黄金时期。他先后担任红四军、红一军和红三军的参谋长,参与了多次重要的反围剿战役。他凭借出色的指挥能力和卓越的军事素养,屡次获得战功,赢得了同志们的深厚信任。
1934年,陈奇涵在第四次反“围剿”中负伤,虽被送往医院治疗,但伤愈后不久便急忙回到前线。长征结束后,他被调任红十五军参谋长,参与了东征西征的战斗。在这一时期,陈奇涵的作战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
抗日战争爆发后,陈奇涵被调回陕北,率部驻守警备区,多次粉碎敌军的进攻,确保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安全。抗战胜利前夕,他又被调往中央党校深造。
1945年,抗战胜利后,陈奇涵协助组织了各地的解放运动,指挥了古北口保卫战,歼灭了五千多国民党军队,并成功攻占长春等地,立下赫赫战功。他以坚韧的毅力和卓越的指挥才能著称,在各大战役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为人民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9年春,为了进一步稳定解放区的发展,陈奇涵被组织派回江西,负责当地的指导工作。那时赣南地区的匪患严重,许多匪徒聚集作乱,百姓苦不堪言。陈奇涵上任后,迅速制定了作战计划,利用地形优势设下陷阱,掌握匪徒活动线索,并通过分化手段招降一些匪徒。最终,在陈奇涵的指挥下,解放军和民兵成功合围了匪徒,短期内解决了赣南的匪患问题。当地方百姓看到了成果,纷纷对陈奇涵表示深深的敬意。
通过这次行动,陈奇涵展现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和军事战略眼光。无论是武装起义还是解放战争,陈奇涵都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他自己却始终保持谦虚,低调行事。
1954年,陈奇涵返回家乡兴国,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终于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土地。家乡的变化令他感慨万千,乡亲们得知他回来了,都热情地准备宴席招待,但陈奇涵婉拒了他们的好意。他知道,乡亲们肯定是想借他这个关系谋取一些利益,而他一向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违背自己的作风。于是,陈奇涵找来一些亲戚,严肃地告诫他们:“我不希望你们借我的关系去谋取工作,你们如果想有一番作为,要靠你们自己的能力!”
1955年,新中国成立六周年之际,为了表彰那些在革命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军事将领,中央决定举行首次授衔仪式。当时,陈奇涵已经有超过30年的革命经历,曾在多个战斗阶段中发挥过关键作用,深受军中尊敬。他当时担任军事法院院长,并指挥过许多重要战役,是军队中的一位重要人物。
然而,在填写职衔时,陈奇涵谦逊地写下了“中将”。这一举动更加凸显了他淡泊名利的品格。然而,中央经过慎重考虑,认为他的贡献远远超过了“中将”的标准,最终决定授予他“上将”军衔。
陈奇涵在军事法院任职期间,以公正的执法和稳定军队秩序而闻名,但仅仅两年后,他便辞去了这个职位。尽管忙于工作,他始终不忘关心家乡。每次回乡,他都十分关心家乡的发展状况。
1961年,坝南地区再次发生水灾,陈奇涵得知此事后深感忧虑。为了帮助家乡渡过难关,他毫不犹豫地捐出了20万元,用于抗灾恢复生产。陈奇涵虽然离开家乡多年,但他始终心系家乡父老,愿意尽一切努力帮助解决他们的困难。
1969年,中共九大在北京召开,毛主席仔细查看了代表名单,突然发现陈奇涵的名字竟然没有在其中。毛主席立即指示工作人员添加陈奇涵的名字,表示他对陈奇涵的贡献始终没有忘记,中央委员名单中不能少了他的名字。得知这一消息后,陈奇涵内心感慨万分,没想到毛主席如此挂念自己。
“富贵非吾愿,功名我不希,人类齐解放,攘攘与熙熙。” 陈奇涵一生将为国家和人民的贡献放在第一位,他的高尚品德和革命精神赢得了中央领导的高度评价。
1981年6月19日,陈奇涵将军因病在北京逝世。虽然他离开了我们,但他那不朽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德,将永远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