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的一天,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近山正在办公室忙碌着,突然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传来了炮兵司令员陈锡联的声音,王近山一听便认出来。话音未落,陈锡联便直接开口,毫不客气地训斥了他一顿。王近山在电话中静静地听着,没有插话,直到最后才轻声回应:“司令,您不用担心了,这事我会处理好的,您别生气了。”话音未落,王近山便挂断了电话。
那么,为什么陈锡联作为炮兵司令员,会发火发到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近山头上呢?原来,炮兵需要进行新装备的试验训练,而由于没有合适的场地,陈锡联便协调了北京军区的土地。他意识到事情的紧急性,专门打电话给当时的北京军区司令员杨成武,并且炮兵司令部还发出了正式的函件,杨成武司令员当时表示同意,并指示相关部门尽快办理。
然而,令陈锡联没有想到的是,北京军区相关部门的办事效率远低于预期,两个月过去了,事情仍然没有办好。陈锡联心生不满,他知道军用土地的办理确实有难度,但这只是借用而非转让,怎么会这么困难呢?于是,他本想再次联系杨成武司令员,但又觉得事情拖了两次找他不太合适,于是他决定催促北京军区相关部门加快进度。可是,即便催促过后,进展依旧缓慢,这让他终于忍无可忍。
尽管不能再打电话给杨成武司令员,陈锡联还是选择了直接联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王近山,要求他亲自督办此事。王近山接到电话后,立即关注此事,并且在一周之内便办妥了。之后,他亲自前往炮兵司令部,向陈锡联做了解释并致以道歉。
众所周知,王近山不仅是一位赫赫有名的战将,还以性格刚烈、脾气火爆著称。按理说,作为北京军区的副司令员,他的地位远高于炮兵司令员陈锡联。陈锡联为何敢如此训斥王近山,而王近山却没有生气呢?这其中的关键,便是二人之间深厚的战友情。
回溯到革命战争年代,陈锡联和王近山曾长期是上下级关系,可以说是无话不谈的战友。两人都是湖北红安人,且年龄相仿。陈锡联1929年便加入了红军,而王近山则在1930年加入,因此,陈锡联的军龄比王近山早了一年。这也解释了为何陈锡联的晋升速度略快于王近山。
两人相识于长征时期,并且因为同为湖北人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长征期间,陈锡联担任红四军第10师副师长,而王近山则是10师28团的团长,二人开始了上下级的合作。抗日战争时期,他们同在129师,陈锡联担任旅长,王近山先是担任团长,后担任副政委。到了了解放战争期间,二人再次并肩作战,陈锡联担任兵团司令员,而王近山则是兵团副司令员。可以说,这种长期的并肩作战,使得他们的战斗情谊愈加深厚。
他们之间也有许多有趣的故事。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王近山在里思村战斗中负重伤,肺部和胳膊受伤被送进了野战医院。不久后,陈锡联在玉女山战斗中也负重伤,子弹从嘴部穿过,打穿了脖子,几乎失去了生命,同样被送进了同一家野战医院。两人就在同一个病房内疗养。
住院期间,为了补充营养,二人常常合资买鸡炖着吃。每次都由王近山热情高涨地积极动手,负责烹饪。而当有人问他为什么总是炖鸡时,王近山总是哈哈大笑,回答道:“因为我们有合理的分工。”而他所谓的“分工”便是王近山总是吃鸡肉,而陈锡联只能喝鸡汤——因为陈锡联的牙齿被打掉了几颗,无法咀嚼。而且,王近山从来不会让陈锡联做这些家务活,始终尊敬他,亲自负责收拾碗筷。
值得一提的是,王近山的妻子韩岫岩原本是那家医院的护士,且被誉为医院的“院花”。正是在住院期间,陈锡联牵线搭桥,促成了王近山与韩岫岩的婚姻。虽然这段姻缘之后也带来了一些后果,但这段革命友谊却在这些细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正是这种深厚的战友情,才让陈锡联敢于如此直率地打电话训斥王近山,而王近山则毫不介意,继续在工作上为他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