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陵麦收”火了!这片麦田为何成顶流打卡地?
创始人
2025-09-14 01:33:50
0

今年麦收时节

河南巩义一组

“千年宋陵与金色麦浪同框”

绝美照片火爆全网

北宋皇陵的石像生静静矗立在金黄麦浪中,石人肃穆、石兽憨萌,与田间忙碌的收割机、戴草帽的农人构成奇妙画面。

现代农机与北宋石像同框,碰撞出跨越千年的奇观;复兴号高铁从远处高架桥上疾驰,“穿越感”拉满。

石像生、麦子、收割机、高铁,就这样自然而然地组合在了一起。原来历史不是躺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扎根在麦田里的“活化石”。

有网友惊叹:“麦田里的守望者,守的是中华文明的根!”

“七帝八陵”:这里藏着半部北宋史

宋陵共有300余座陵墓,涵盖了北宋除徽钦二宗之外的其余七帝,加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的陵墓,统称“七帝八陵”。围绕八座帝陵有皇后陵、皇室宗亲墓、名将勋臣墓300余座,寇准、包拯等大臣的陵墓也在其中。

这里拥有各类石刻共计1027件,是我国现存面积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陵之一,被誉为“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

陵墓前安设的石人、石兽统称为石像生。宋陵神道上的石象生保存较完整,从中可以看到宋代石刻风格前后期的变化。

早期石刻人物造型较粗壮,带有晚唐遗风;中期人物造像由粗壮逐渐变为修长,文臣静雅,武臣也有“儒将”风度;晚期人物皆作修长体态,文气十足,而威风日稀。

它们历经千年风雨,见证了王朝更迭,如今又看着一茬茬小麦从播种到丰收,成为连接古今的“时光证人”。

麦田里的“守望者”

宋陵所在的这片土地在历史上长期作为官地管理。1915年当地人创办职业学校,开始将宋陵土地出租,用以集资办学。随着土地开垦,陵区逐渐与耕地融为一体。

2021年6月起,3160亩核心区耕地统一由巩义市供销社管理,既保障丰收,又让文物保护有了“专业管家”。

近些年,陵区土地曾种植过油菜花、向日葵,每逢春夏季灿烂绽放,吸引大批游客和摄影师前来打卡。

目前,2025年夏季的“宋陵麦收”景观已落幕。接下来将种植高粱、玉米等农作物,错过“宋陵麦收”的游客,可在9、10月来免费参观。

除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还有不少石像生散落在巩义的各个角落——市区街头、公园、村庄、郊野、山岗,每座石像生都有独特之处。

如何守护麦田里的国宝

面对这座“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不少网友担心石像遭到破坏,纷纷建议:“给它们加个玻璃罩吧。”

巩义市文博事业中心副主任徐馨解释,巩义市早在20年前就对各陵区设立了专门的保护站,目前有122名文物保护工作人员全天不间断守护,定期对石刻进行专业养护,还在部分陵区实施了“技防”工程。

“加上玻璃罩,文物就像蒸桑拿,会加速毁坏;加盖遮檐,石像没了皇家的气派。”对于网友的疑问,徐馨回应,“宋陵石刻与麦田共生的独特景观,正是历史与当代最生动的对话方式。”

麦收时,陵区麦田会采用收割机进行机械作业,工作人员引导农机手避让石像,对石刻周围的作物进行人工收割,确保文物安全。这些守护者们默默付出,让千年国宝在麦田中得以延续。

“减速,左转,注意石像。”麦收时,芝田镇八陵村村民、巩义市供销社下属公司职工曹飞虎会小心翼翼引导农机手注意避让。“石像散落在田间地头,为了保护文物,耕种不能离石像太近,收割时也有人专门盯着。”曹飞虎说。

“种的都是麦子,我们方圆十里八村的麦田也没啥不一样,可又不一样。”滹沱村已近古稀之年的退休教师贾遂超颇为自豪地说,“只要有历史遗迹在,有传承在,就会有更多人想要来,来了还想来。”

巩义,不止宋陵

宋陵下埋葬的,是千年前帝王的江山永固的梦。宋陵所在的巩义,也与“固”字密切相关。

巩义古称巩县,取“山河四塞,巩固不拔”之意。嘉靖《巩县志》记载:“四面有山河之固,故名巩。”因为地扼古都洛阳,又有“东都锁钥”之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双槐树遗址

从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249年)计算,巩义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置县历史。相对来说,巩义的文明史更为悠久,这里是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区之一,位于河洛镇的双槐树遗址,是距今5300年左右的“河洛古国”都邑。这里,还出土了大象化石,诠释着河南简称“豫”的由来。

慈云寺

宋陵位于青龙山脚下,而在青龙山深处,有着一座千年古刹慈云寺。慈云寺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七年,是佛教传入中原后,天竺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创建的第一座民办寺院,素有“释源”和佛教“祖庭”之誉。

石窟寺

位于邙岭大力山下的石窟寺,是中原地区一座重要的佛教石窟。和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莫高窟等相比虽然规模较小,但寺后120米长的石窟群落中有着上万尊佛龛佛像。其中,第一窟中的“帝后礼佛图”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孤品,被称为无价之宝。

杜甫故里

当然,别忘了巩义还是杜甫的故乡。巩义站街镇瑶湾村的笔架山下,是杜甫出生和童年、少年时代生活的地方。

这里,见证了一个诗坛神童的诞生:“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九龄书大字,有作成一囊。”这里,也记录了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的日常:“忆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犊走复来。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这里,也滋养了一个忧国忧民诗人的胸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深情,至今仍在这片土地上流淌。

我们为何会对“宋陵麦收”心动?

有人说,宋陵麦收的走红,是因为它打破了文物“高冷”的刻板印象——原来千年石像可以和麦田共生,历史遗迹能融入百姓生活。当收割机的轰鸣与石像生的静默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美景,更是中华文明“接地气”的传承:不刻意隔离,不生硬保护,让历史成为看得见、摸得着的生活印记。

这个夏天,巩义用麦浪与石像的“同框”告诉我们:最好的文物保护,是让古老文明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合适的“打开方式”。下次路过麦田,不妨多看一眼那些默默站立的石像——它们见过千年前的麦收,也在见证属于我们的丰收。

这,就是穿越千年的“双向奔赴”。

宋陵石像生在麦田里守望千年

如果它们会说话

你觉得它们会讲什么故事呢?

快来评论区留言分享吧!

图文综合自央视新闻、河南日报、河南发布、大河网、中国青年网、视觉中国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你... 在苏联卫国战争的浩瀚历史中,隐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关乎战场上的英勇抗敌,更触及...
原创 钱... 1965年6月26日,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带着一份报告前去向毛主席汇报卫生部的工作进展。报告中详细列举了...
甘肃天水升级搭建亿万中华儿女网... 中新网兰州6月12日电 (崔琳)11日,甘肃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2025(乙巳)年公祭中华人文始祖伏...
比靖康耻更惨的金朝末日,从太后... 1234年,金朝在蒙古和南宋夹击下最终灭亡,这个政权苦撑了整整120年,终究难逃覆亡的命运。 参考《...
河南省委书记率团访问期间,坐进... 撰文 | 余晖 最近这几天,河南省委书记刘宁率河南代表团出国访问。 据《河南日报》报道,当地时间...
原创 草...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川西懋功成功会师。起初,这一事件应该是值得庆祝的好消息,然而...
原创 迁... 在阅读本文之前,诚邀您点击关注按钮,这样您可以方便地接收到类似的文章更新,也可以参与讨论与分享。您的...
原创 1... “南千岛群岛是斯大林留给我们的遗产,绝对不能让它丢了!”普京在面对日本持续施压时,毫不含糊地发出了这...
刚刚,金熊猫奖获奖名单出炉 “荣耀光影 你我同行” 9月13日晚 第二届金熊猫盛典在成都隆重举行 众多文化文艺界名人 行业专家走...
原创 八... 众所周知,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且国祚最久的朝代之一。它的兴起源于灭商之战,但最终却被自己分封出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