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保持每段的原意,同时适当增加细节描写,字数变化不大。
---
由于四大家族是成吉思汗早年最亲密的“伴当”,同时他们也是蒙古帝国创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功臣,故此四家族逐渐发展成为蒙古帝国最显赫的封建世家。这些家族凭借其卓越贡献,获得了封建特权,主要包括:(1)千户、万户的军政职权,(2)分得的食邑,以及(3)授予的王爵身份。
“大蒙古国”的成立,不仅标志着蒙古社会由氏族制度向封建制度的重大转折,同时也奠定了四大家族成为世袭封建主的基础。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根据各“伴当”的功劳大小,分封他们为不同等级的“官人”。据《蒙古秘史》记载,成吉思汗共建立了九十五个千户,受封者共计八十八人。
其中,博尔术和木华黎名列功臣中第二和第三位,博尔忽则排在第十五位。虽然赤老温本人未列入封名单,但其父锁儿罕失剌排在第三十七位。博尔术和木华黎因其卓越的战功,获得了特别丰厚的封赏,且“位列众人之上,九次犯罪也不受处罚”,显示其特殊的地位。
博尔术被封为右手万户,掌管西边直到阿尔泰山附近的各千户,木华黎则担任左手万户,统领东边直到兴安岭一带的各千户。拉施德丁在《史集·成吉思汗军队》一章所述的成吉思汗晚年军队编制,与《蒙古秘史》的记载有些许差异。
据拉施德丁记载,成吉思汗留下的十二万九千名士兵中,博尔术、博尔忽和木华黎均统领属于中军的十万一千人,区别于分给诸弟、诸子的二万八千人。博尔术和博尔忽除了各自直接管理的千户外,还兼任右翼三十八千户的正副统帅。木华黎则为左翼六十二千户的统帅,其直接管理的千户数也增至三千。
拉施德丁的记述中,赤老温未被列入千户长,而其父锁儿罕失剌也未出现于名单,但右翼第十名宿敦官人却是赤老温之子。实际上,左右万户主要是指挥权的划分,真正的封赏单位是千户。千户长不仅是军官,还是世袭的封建领主。
千户长所受封并非单纯的一千名士兵,而是能够在战时调动大约一千名战士的游牧营帐及其赖以生存的牧地——被称为“嫩土”的草原资源。这些分民和分土即为该千户长的“投下”,在元代蒙古语中称为“爱马”。在其投下范围内,千户长拥有军政、行政、司法和财政等多重权力。
根据成吉思汗的法典“大札萨”,一旦部民被分配到某位领主,便必须世袭守护,不得随意迁移。部民负有服兵役和缴纳实物贡赋的义务。成吉思汗分封后,这些千户的投下基本保持稳定,元代各征镇驻军的万户府兵士便多由这些投下征调而来。
四大家族在漠北所封赐的嫩土具体位置已难考证。博尔术在1206年被封为右手万户,管辖范围至阿尔泰山一带。其孙玉昔·帖木儿曾在忽必烈朝廷任职,统领按台部众,显示家族嫩土大概位于西蒙古阿尔泰山附近。
博尔忽家的分地未有详细记载,但因其为右手千户,分地理应也在西蒙古。其次子塔察儿(侨盏)迁居至东方官山(今内蒙古南部平地川),后来定居山西闻喜县东镇。北方的嫩土是否仍由长子脱欢一系继承则不得而知。
关于木华黎家, 《蒙古秘史》记载其统辖东至哈剌温·只敦(兴安岭)各千户,侧重于统帅区方位。《元史·地理志》“上都路”条中提及“元初札剌儿部、兀鲁郡王营幕地”,推测木华黎家的分地大约在后来的上都(今内蒙古多伦附近)一带。木华黎之孙速浑察承袭国王号,曾在上都西阿儿察秃设营,其后裔多任辽阳、北京等地的行省官员,或与其封地地理位置有关。
赤老温家的最初封地,《蒙古秘史》明确记载,1206年大行封赏时,成吉思汗应锁儿罕失剌请求,将“蔑儿乞惕的薛凌格河地面”赐予其子为封地,封为“答剌罕”,安置于下营一带。由此可见,赤老温家的嫩土位于北蒙古的薛凌格河流域,但其后裔散居河西、中原,是否仍保留漠北封地则未可知。
四大家族成员继承万户、千户的顺序不易考证,且汉文、波斯文资料难以完全对应。据《元史·博尔术传》记载,博尔术之子孛来台继承万户爵位,孛栾台的儿子玉昔·帖木儿年轻时即继爵统领按台部众,玉昔·帖木儿逝世后,长子木剌忽继承万户爵位。
《史集·部族志》和“成吉思汗的军队”章节均有博尔术家万户继承顺序的记载。《部族志》称:“窝阔台汗时,其万户由侄子孛栾台管理;蒙哥汗时由孛栾台之子继任。忽必烈时,同一千户由博尔术的两子轮流管理,后来亦由孛栾台的儿子掌管。”孛栾台子嗣众多,皆为高官,其中宝儿赤玉昔·帖木儿尤为宠信,声望显赫。
从窝阔台末年到忽必烈初年,速浑察父子一直统率五投下军队。即便到元朝退出大都后,明太祖洪武元年(1368年)仍有“郡王阿怜歹入觐,诏令其总管五投下众,屯驻会州”,此阿怜歹系谱不详,或为木华黎弟系孙后裔。
总体来看,元代时期,五投下构成蒙古武力集团的核心,多由木华黎家族领导。木华黎家除了统领五投下部族军,还统领“五投下探马赤军”,这支军队从五部主力中抽调部分骑兵,负责先锋及镇守任务。木华黎在征伐金朝时曾召集五部探马赤军参战。
忽必烈即位后,推行中央集权,于1264年将五投下探马赤军组建为蒙古探马赤总管府,1294年更名为右都威卫使司,探马赤军遂成为元朝中央卫军。对此,拉希纳斯基教授认为木华黎家自1264年起失去军权,但此观点并不全面。实际上,木华黎家仅失去了探马赤军的统帅权,而探马赤军仅是五投下军的一部分。
直到元末,五投下军仍为元廷重用。木华黎及其他投下千户原由成吉思汗授予封建权,忽必烈虽推行中央集权,却不愿违背祖制剥夺其权利。相比之下,赤老温家千户继承复杂,中文及波斯文资料相互矛盾,难以考证。
《史集·氏族志》对赤老温家记载较为详细,称其子Sudun-noyan在成吉思汗时代为左翼官人,地位尊崇,窝阔台时依旧,隶属拖雷汗及其妻唆鲁合黑塔尼·别乞,忽必烈时代由其子Khachu继承。又说拖雷去世后,窝阔台将原属拖雷诸子的逊都思二千户赐予自己之子阔端。虞集《逊都思氏世勋之碑》载赤老温孙阿刺罕之子锁兀都随太子阔端镇守河西。
但逊都思二千户是否即锁兀都所领,锁兀都是否为Sudun的别称,是否与《元史·食货志》的宿敦官人相同,皆无定论。若三者合一,赤老温家在窝阔台时期千户扩充至二千户,后仕奉阔端及其子孙。黄溍《逊都台公一基志铭》载赤老温家另一支纳图儿一系历代统兵,但其所统为卫兵,属怯薛兵种,与本管千户不同。
其子察剌也统兵征西域。忽必烈时期忽讷任管军万户,子脱帖穆耳任东平等处管军千户所达鲁花赤,所统多为汉军,显示纳图儿一支未曾管理本管千户。
除了漠北的分民、分地外,四大家族在汉地和江南还拥有大量食邑。元代食邑制度是蒙古游牧封建制与汉地中央官僚制妥协的产物。窝阔台灭金后,原计划将蒙古游牧封建制整体移植至汉地,割裂土地分配民户,赐予王公功臣,因耶律楚材及汉族世侯严实等反对,不得不调整。
至1236年,依据癸已(1233)和乙未(1235)年户籍,将部分汉地民户分成“五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