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古代电视剧的朋友就知道,一到晚上,就有人拿着梆子和锣鼓,一边走一边敲。有人就会好奇,为啥非要安排打更人敲锣巡街呢?
在古代,没电灯没钟表,天一黑到处乌漆嘛黑,伸手不见五指。老百姓家里点的是油灯,灯芯跳两下就剩个昏黄影子,想看个时间?根本没辙。
那时候的城市跟现在不一样,木结构房子连片儿盖,茅草屋顶挨着柴火垛,火星子蹦跶两下就能烧一条街。再加上没路灯没监控,小偷小摸专挑夜里出没,您说这漫漫长夜,能安心闭眼吗?
打更人就这么应运而生了,他们手里拎着铜锣和梆子,怀里揣着灯笼,每晚定时在街巷里打更报时。别看这活儿不起眼,人家可是身兼数职的“夜间全能手”,报时、防火、防盗样样都管。
一、给全城当“闹钟”
古代没钟表,普通百姓全靠打更人报时。他们把一夜分成五更,从黄昏戌时开始(晚上7点到9点),每更约两小时,依次敲锣报时。
一更天敲一下,喊“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二更天敲两下,喊“关门关窗,防偷防盗”;三更天敲三下,正是午夜时分;四更天敲四下,接近凌晨;五更天敲五下,天快亮了。
二、防火防盗
古代消防条件差,一场火能烧掉半座城。打更人巡街时,眼睛得盯着各家各户的灯火。看见哪家灶火没熄,赶紧敲锣提醒。要是真遇到起火,他们立刻猛敲铜锣,用最快的速度通知街坊邻居救火,有时候还得冲在前头帮忙拎水桶。
防盗更是关键,夜里黑灯瞎火,小偷最爱顺着墙根摸门撬锁。打更人两人一组,敲着锣走街串巷。胆小的毛贼听见锣声早溜了,胆大的要是撞上,打更人还能扯着嗓子喊抓贼,惊醒周边住户。
有些地方的打更人腰间还别着棍棒,真遇上歹人也能比划两下,虽说不一定能打,但起码能拖延时间等援手。
三、顺带管的“闲事”
打更人可不只是报时和巡逻,碰上街坊吵架、醉汉闹事,他们也得管。比如哪家夫妻半夜吵架摔盆子,打更人路过就会敲门劝两句。遇上醉汉躺在路边,还得帮忙扶到家门口。
有些城门附近的打更人,还得检查城门是否关好,护城河的吊桥有没有拴牢,相当于兼职“城门保安”。
到了明清时期,南方水乡的打更人会留意河道有没有堵塞,北方城镇的打更人会查看积雪有没有挡住路口。碰上灾年,他们还得传递官府的告示,简直成了政府和百姓之间的“夜间传声筒”。
打更的起源能追溯到汉朝,那时人们迷信,觉得夜里有鬼怪出没,敲锣是为了驱邪。后来慢慢发现,敲锣不仅能吓鬼,还能报时和警示危险,功能就越来越实在了。
唐宋时期,城市繁华起来,夜市热闹到三更,打更人就成了官方标配,每个街区都有固定的更夫,由官府统一管理,发制服发工具,相当于编制内的“夜间公务员”。
到了明清,打更人更接地气了。有的地方是官府雇人,有的是几个巷子的街坊凑钱合请一个。装备也升级了,除了铜锣梆子,还多了灯笼,灯笼上写着“某坊更夫”,走到哪儿都能看清身份。
有些讲究的地方,更夫还得识字,方便认时辰、传告示,可不是随便找个大爷就能干的。
现代人可能觉得打更人多余,毕竟咱们有钟表、监控、消防栓。可在古代,这些全靠人力解决。打更人就像古代社会的“夜间免疫系统”,哪儿有漏洞就补哪儿。
随着钟表传入、电灯普及,打更人在民国时期慢慢消失了。但回头看,这不光是个敲锣报时的行当,更是古人用有限条件构建社会秩序的智慧结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