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成立于1939年5月,为了更好地应对当时的战争环境。它由三军、六军、九军和十一军组成,总指挥是抗日名将、民族英雄李兆麟,政委则是冯仲云。
东北抗联的第三军源自于赵尚志将军及其战友创建的珠河东北反日游击队,这支队伍最初成立于1933年10月10日,经过多次发展壮大,经历了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成立于1934年6月28日)以及东北人民革命军第3军(成立于1935年1月)等阶段。最终,第三军在1936年8月1日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3军,并在鼎盛时期拥有11个师,兵力超过6000人。
东北抗联第六军也有着类似的历程,最初它源自中国工农红军第33军汤原反日游击中队(成立于1932年10月10日),随后演变为汤原民众反日游击大队(成立于1933年11月),再到汤原游击总队(成立于1934年7月)。到1936年1月,第六军整编为东北抗联第六军,军长为夏云杰将军,政委为张寿篯(李兆麟)将军,最大兵力达到2500人,包含5个师和一个军直保安团。
东北抗联第九军起初由东北军余部中国自卫军吉林混成旅第2支队发展而来,于1937年1月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9军,军长为李华堂。
东北抗联第十一军最初为山林义勇军“明山队”(成立于1933年6月),后来演变为东北抗日联合军独立师(成立于1936年5月20日)。到1937年10月,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一军,军长为祁致中将军,兵力为1500余人。
这些部队,除第九军外,大部分最初都是游击队,逐渐发展成正规军。既然是军队,它们的服装自然应该是统一的。很多影视作品中的抗联军服装不统一,混杂不一,这其实反映了现代人对当时情况的误解。
首先,各军队确实有专门的被服厂,且很多地方都有。下江特委下属就有一所被服厂,负责制作军装,当时由妇女主任刘志敏负责。被服厂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抗联军队的服装是经过专业制作的,而不仅仅是杂乱无章。
其次,关于抗联的军服,最大的争议便是它们到底穿什么样的军装。朝鲜的金日成将军在抗日时期的宣传画中,军装为土黄色,配戴大沿帽。而有一张著名的照片显示,第一路军警卫旅的部分指战员的着装并非日军军装,虽然帽子款式有所争议,但通过杨靖宇将军的戎装照,我们可以看出,抗联军帽和日伪军及八路军的军帽有所不同,介于两者之间。
《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中的相关资料也提供了关于抗联军服的描述。例如,二军(后并入一路军)的军装就曾如此描述:上衣和裤子使用染色的粗布(广木),制作成类似于日满军的服装,并佩戴红领章。军帽则为卡其色的棉布帽,形状类似日满军的战斗帽。
此外,五军的军装为黄色,军帽为六片瓦状,帽前带有红色五角星。胸章和臂章也是很重要的标识。胸章为长方形,红色棉布,字形为毛笔手写,外框颜色代表不同的军衔,臂章则印有“反日救国”的字样。
根据部分抗联老战士的回忆,六军在1935年就开始设计和制作统一的制式军服。这些军服包括了根据中国工农红军的设计修改而来的上衣,并且军帽也经过反复讨论,最终采用了“布琼尼”式的八块瓦帽。此帽子既能防蚊虫叮咬,又可以根据季节变化调整形态,是适应当时环境的独特设计。
这些制式军服的设计,也体现了抗联在物质匮乏情况下的应变能力。在寒冷的冬季,帽耳可以缝上兽皮,变成棉军帽。而且,这种帽子被广泛应用于三路军,很多指战员穿着这种制式军服。李在德回忆道,1935年,在冯仲云和夏云杰等人的决策下,被服厂开始制作这些军服,其中包括了这种具有实用性的军帽。
尽管随着日伪的镇压,抗联的被服厂和密营遭到破坏,制式军服的制作一度停滞,但抗联的指战员仍然顽强作战。直到1942年,抗联撤至苏联境内休整时,士兵们重新穿上了苏军的军装。这些穿着苏军军装的抗联将士,携带着“波波沙”枪,在苏联炮火的掩护下,终于实现了他们的梦想,光复了东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