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某天,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从武汉前往北京出差,专程拜访了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带着一件事请求李先念的帮助。话音刚落,杨得志提出的请求让李先念脸上露出了一丝犹豫和为难的神色,显然,李先念有些难以做出决定。
杨得志见状,急切地说道:“首长,还是让他回去做他原本的工作吧,这对他的发展更有益,能更好地发挥他的才能!”他语气中带着一丝焦虑。
这次杨得志来北京,正是为了找李先念协调一位重要人物——原济南军区副司令员、开国少将李水清。当时,李水清已经担任了国务院一机部部长。杨得志的请求是希望李水清能够重返军队,离开国务院继续为部队效力。然而,李水清在一机部的工作非常得心应手,成果斐然,李先念也认为李水清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因此,他对杨得志的请求显得有些犹豫不决。
李先念问道:“这件事情,是李水清的意见,还是你的意思?他为什么不亲自来找我呢?毕竟,他现在负责国务院的日常工作。”
杨得志解释道:“李水清已经在国务院工作近六年了,这期间,您和周总理给予了他很多关怀与指导,李水清不愿意辜负你们的期望,心里非常过意不去,所以才没有直接向您提出。他一直觉得自己更适合在部队工作,内心也希望能够重返部队。前几天,李水清在中央的会议上曾和领导们谈及过这个问题,但首长对他说,您可能不会放他回去。所以他才让我在这里出差时,亲自来找您。”
听完杨得志的说明后,李先念长叹一声,说道:“李水清确实是一个非常出色的人才,他在一机部的表现也非常优秀,这个部门在他的带领下已经步入了正轨,取得了不少成绩。我真的不太舍得把他放走。”
杨得志听了,赶忙回应:“李水清在革命战争年代就是我的得力干将,我非常了解他。如果他能回到部队,未来的发展肯定会比在国务院要更好。您看,您那儿人才济济,根本不缺少他一个,放他走也是可以的吧?”
李先念听后,笑了笑,心知杨得志是出于好意,且李水清本人也非常渴望回到部队。最终,他答应道:“既然是李水清自己的要求,那我也不好再阻拦。国务院这边可以放人,接下来他可以去军委那边商量一下,看他最终应该在哪个岗位上工作。”
经过杨得志的协调,李水清终于能够如愿回到部队。但有一个问题也引发了许多人的好奇:为什么李水清没有亲自去找李先念,而是通过杨得志来处理这件事呢?其实,这与他与杨得志之间深厚的关系密不可分。
李水清早年就加入了军队,他12岁便成为了中央红军的一名小兵,且与杨得志结下了深厚的友情。随着岁月的推移,李水清成为了杨得志的重要助手。在解放战争时期,杨得志担任华北战场的纵队司令员,李水清则是他麾下的旅政委。新中国成立后,李水清被任命为67军军长,而当时济南军区司令员正是杨得志。67军是杨得志在华北军区时期建立的部队,对杨得志来说意义重大。
后来,杨得志极力推荐李水清担任济南军区副司令员。不久,李水清受到了周总理的关注,并被调往国务院,担任一机部部长。然而,刚开始时,李水清并不愿意接受这一职务,他觉得自己没有地方工作的经验,文化水平也不高,认为自己是不适合这个职位的“大老粗”。于是,他找到了杨得志,提出了自己的顾虑,请求杨得志帮忙与周总理沟通。
杨得志非常重视这个老部下,便亲自去找了周总理商量。然而,周总理认为李水清完全能够胜任这一工作,且亲自与他进行了谈话,最终李水清还是答应了接任一机部部长。李水清虽然表示自己不适合这个岗位,但其实他有些谦虚。因为他无论是在军队还是其他工作中,早已展现出过人的能力。进入国务院后,李水清虚心学习,很快便将一机部的工作引向了正轨。
然而,在一机部的工作逐渐稳定之后,李水清便开始有了重新回到部队的想法。尽管如此,由于他不忍心辜负周总理和李先念的培养,他始终没有提出过这个请求。直到杨得志因公务来北京,他才通过杨得志向李先念提出了这一请求。
可惜的是,李水清最终没有回到杨得志的武汉军区工作,因为没有合适的职位。他被调任到了南京军区,担任副司令员。不久后,他被任命为第二炮兵司令员,晋升为大军区级的领导。
从李水清的经历可以看出,他始终把自己视为一名军人,尽管在国务院工作时,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但始终无法割舍心中对军队的热爱。最终,他在部队中取得了更高的成就,成为了一位值得尊敬的领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