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演义》里,“草船借箭” 这段故事,那可太精彩啦。周瑜因为嫉妒诸葛亮的才能,就想着法儿刁难他。当时孙刘联军正准备和曹军在水上交战,周瑜就跟诸葛亮说:“咱们马上要跟曹军打起来了,水上作战,用啥兵器最好呀?” 诸葛亮想都没想就回答:“那肯定是弓箭啊。” 周瑜一听,心里暗喜,接着说:“对对对,先生跟我想一块儿去了。现在军中缺箭,就麻烦先生在十天内赶造十万支箭,这可是公事,先生可别推脱啊。” 嘿,诸葛亮也不含糊,直接说:“都督都委托我了,那肯定照办。不过这十万支箭啥时候要呢?” 周瑜试探着问:“十天能造好吗?” 诸葛亮一听,摇摇头说:“既然马上要交战了,十天造好,那肯定误了大事。” 周瑜眼睛一转,又问:“那先生觉得几天能造好?” 诸葛亮自信满满地伸出三根手指:“只要三天!” 周瑜心里一惊,觉得诸葛亮这是在说大话,故意激他:“军情紧急,这可不能开玩笑啊。” 诸葛亮一脸认真:“我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呢?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愿受罚。” 周瑜一听,心里乐开了花,马上让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还摆了酒席招待他,好像已经看到诸葛亮三天后交不出箭受罚的样子了。
诸葛亮立下军令状后,找鲁肃借了二十条船,每条船上安排三十名军士,船用青布幔子遮得严严实实,两边还扎满了草人。鲁肃虽然满心疑惑,但还是按照诸葛亮的要求准备妥当,并且没把借船的事儿告诉周瑜。到了第三天四更时分,江面上升起了大雾,那雾浓得呀,对面都看不清人。诸葛亮带着鲁肃,下令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着北岸的曹营驶去。船靠近曹营后,诸葛亮让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排开,然后让军士们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吓得脸都白了,着急地说:“要是曹兵出来,可怎么办呀?” 诸葛亮却笑着安慰他:“雾这么大,曹操生性多疑,肯定不敢派兵出来。咱们就只管在这儿饮酒作乐,等天亮了就回去。” 曹操听到鼓声和呐喊声,果然不敢轻易出兵,只下令让弓弩手朝着声音的方向射箭,一时间,箭像下雨一样纷纷射向草船。过了一会儿,诸葛亮又让船掉个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继续受箭。等到雾散了,诸葛亮命令军士们高喊:“谢丞相箭!” 然后带着插满箭支的二十条船顺风顺水地回去了。曹操这才知道上了当,可这时候想追也追不上了。等周瑜看到江边堆积如山的箭支,又听说诸葛亮早就算准了天象,轻轻松松就完成了任务,只能无奈地感叹:“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是比不上他啊!”
现在咱们脑洞大开一下,要是当时周瑜让诸葛亮造的不是十万支箭,而是一万张弓,那会怎么样呢?要知道,在古代,制作一张弓可是个复杂又耗时的活儿。战国时期的《考工记》里就详细记载了制作弓的工艺,需要干、角、筋、胶、丝、漆六种材料,而且每种材料都得精挑细选。单说制作弓干,就得从七种树木里严格挑选合适的木材;角要用 “青白而丰末” 的牛角;丝要光鲜亮丽,漆要清澈透明。制作过程更是讲究,从上一年冬天开始制作弓干,第二年春天制牛角,夏天蒸捶弓筋,秋天上角贴筋丝,冬天完成 “缠丝”,这样一张弓才算大功告成。到了三国时期,上等弓的拉力能达到 120 斤,也就是一石。要是发展到宋元明清,像岳飞那样的猛将,能开三百斤的弓。所以啊,想在短时间内造出一万张弓,简直是难如登天。
那诸葛亮要是真接到了这个任务,他会怎么办呢?我琢磨着,他可能会先想办法拖延时间。他或许会去找周瑜,一脸诚恳地说:“都督,这一万张弓可不是个小数目啊,制作工艺复杂,材料也不好找。三天时间实在太紧了,您看能不能宽限几天,给我个十天半月的,我保证尽全力完成任务。” 要是周瑜不答应,他也可能会用点小计谋。比如说,他可能会派人去曹营附近散布谣言,说东吴马上要发动大规模进攻了,让曹军加强防备。曹军一紧张,肯定会大量使用弓箭,这样他们的弓和箭的库存就会减少。然后诸葛亮再想办法,比如找一些熟悉曹军内部情况的人,用高价去收购曹军的弓。或者他也可以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想出一些巧妙的办法,把一些简单的工具改装成类似弓的武器,虽然可能比不上正规的弓,但在短时间内也能解燃眉之急。
还有一种可能,诸葛亮说不定会用智谋去 “借” 弓。他可以派一些人假装投降曹军,带着一些珍贵的礼物,取得曹军将领的信任。然后找机会,趁着曹军防备松懈的时候,把他们的弓偷出来,或者想办法让曹军自己把弓送出来。当然啦,这些都是我的猜测,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肯定能想出比我这些更好更妙的办法来。要是真的发生了这样的事,那诸葛亮又会用什么奇招呢?这可真是让人忍不住遐想啊。
好啦,今天关于周瑜要是让诸葛亮造一万张弓的话题就聊到这儿啦。要是你也喜欢三国故事,觉得我的分析有意思,那就动动你发财的小手,点赞关注一下吧,保准你往后的日子财源广进,好运连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