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西晋政权崩溃之后,华夏大地陷入漫长的分裂状态,经过数百年的乱世,最终被隋朝重新统一。这个全新的大一统王朝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了许多辉煌成就,但令人遗憾的是,它也无法避免再次分裂的命运。
在隋朝末期的动荡岁月中,瓦岗军势焰熏天,横扫四方。然而,这种光辉只持续了短短三年,到了618年,瓦岗军便陷入突然的崩溃,令人唏嘘不已。曾被称作隋末实力最强的军事力量,瓦岗军为何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局面呢?
瓦岗军的首领翟让对李密十分信任,甚至将其推举为瓦岗军的首领。然而,李密却背叛了翟让的信任,为了个人的权力私利,结成小圈子,使用阴险的手段将翟让杀掉。李密的这一举动引发了军中老将士的普遍不满,大家对他心生怨恨。在这种情况下,李密并没有团结内部,反而重用降将,排斥异己,导致瓦岗军内部纷争不断,士气大幅下降。因此,在经历北邙一战的失败后,瓦岗军的将士纷纷选择投降或逃离,难以回到往日的辉煌。
瓦岗军实力强劲,然而发展方向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理想的发展方向是关中地区,此地战乱较少,生产能力极强,能够为瓦岗军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物质基础,但李密却策略错误,选择攻击洛阳。洛阳城防御坚固,强攻之下难以奏效,瓦岗军固执地不肯放弃,进行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围攻,因此错失了继续发展壮大的绝佳时机。
洛阳本身地理位置险要,周围强敌环伺,自北方的窦建德、南面的杜伏威到东面的孟海公,各方势力相互角逐,瓦岗军虽强但若遭遇众多精锐之敌,难免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至于攻打宇文化及,李密在618年期间正值宇文化及弑杀隋文帝刀枪乱舞之时,他迅速支持杨浩自立为帝。此时的宇文化及已经成为隋军与起义军公敌,尽管他打算率领骁果军北上返回长安,洛阳是必经之路,李密本可以选择退让,引诱其他军事力量进行对抗。即使是洛阳王世充也难以放过宇文化及,待两败俱伤后,李密再出兵则可坐享渔翁之利。然而,李密自认为军队实力强大,结果与宇文化及决战,虽然最终击败了对方,但付出的代价却极其沉重,瓦岗军的实力在遭受重创后,面对王世充再无优势。
在击败宇文化及后,李密虽然意识到了损失巨大,但并未及时调整状态,反而继续处于低迷,瓦岗军的士气随之减退,军心逐渐分散。王世充趁机召集精锐来对付瓦岗军,此时李密依旧过于自负,未设防坑,因此被王世充的奇兵偷袭,导致一场惨重的损失。正当李密计划撤回洛口仓城养精蓄锐之际,叛徒史邴元出卖了瓦岗军的动向给王世充,使得瓦岗军在虎牢关再度被击败。可以说,李密的骄傲和轻视给了王世充多次喘息机会,原本有胜算的局面最终演变为瓦岗军的惨败,邙山之战之后,瓦岗军再也失去了翻盘的可能。
综上所述,瓦岗军在隋末的战争中虽给隋政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但因李密争权夺利和轻敌自满,导致了多次战略失误,军心不稳,士卒不和,最终在邙山之战后再也无翻身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