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市场上许多成功企业的背后,若深入挖掘其历史背景,就会发现一个共同的角色,那就是“金主爸爸”。这些企业的成功和运营,实际上是在资本的推动下通过产品实现的资本运作。对于那些自有资本有限的企业来说,要想突破困境,脱颖而出,必然需要外部资本的帮助才能站稳脚跟,打破困局。
刘邦创立了声名赫赫的大汉王朝,成就了中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事业,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典型的创业成功故事。然而,关于刘邦的成功,除了人们常常发出的“刘邦真厉害”的感慨外,我们是否能深入探讨一些不同寻常的疑问呢?
第一个问题,刘邦当初在家乡沛县过着混社会的生活,没有产业、也没有什么资金积累,连小酒钱都得打白条,他的创业启动资金究竟从哪里来呢?
第二个问题,刘邦在建立汉朝后,为什么对自己的结发妻子吕雉表现得如此冷漠无情,对她的生死冷眼旁观,关心她的冷暖也无动于衷,反而频繁与戚夫人等新欢秀恩爱,甚至时不时挑衅吕雉?
第三个问题,临终时刘邦一生的英明决策为何突然间变得糊涂,竟然想要废除嫡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毕竟,刘盈可是他与吕雉唯一的亲生儿子。
第四个问题,在刘邦试图废黜刘盈太子之位的过程中,曾经拒绝出仕的商山四皓和已隐居的张良为何会重出江湖,为吕家站台,并提出帮助的建议?这些人曾经连刘邦的面子都不卖,为什么现在为吕雉和吕家出手?
第五个问题,尽管刘邦生前表现得对吕雉和吕家并不友好,为什么在刘邦死后,吕雉依然能够顺利掌握帝国的权力,并且与吕家没有任何障碍?
这些问题串联起来,我们不难发现吕家背后的实力远比想象的要强大。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吕家能够在刘邦创建的汉朝中拥有如此崇高的地位?
刘邦在大部分时间里,确实表现出了英明和理智,但在晚年,他却做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决策——想在临终之前,借着一口气的时间,废除嫡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换给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戚夫人不过是刘邦在彭城之战后逃亡途中才结识的,跟随刘邦的时间并不算长,刘如意的年龄也不大,根本无法与刘盈竞争太子之位。那么,刘邦为何会选择推举这个没有任何优势的刘如意呢?
彭城之战时,刘邦被项羽的精锐部队反杀,自己沦为战利品,连妻儿都未能救出。更令人震惊的是,吕雉被项羽抓走后,刘邦竟然毫不关心,在吕雉被困楚营的日子里,他与戚夫人渐生情愫,成为了刘邦生活中的一位重要人物。随后,刘邦与吕雉重聚,但他对妻子的态度已经不如从前,经常在吕雉面前秀恩爱,极大地刺激了她。
然而,刘邦并未像其他正常人那样珍惜自己的结发妻子,反而因为戚夫人的种种情感需求,甚至在晚年一度试图让刘如意继承王位。戚夫人心里清楚,自己和儿子刘如意的未来没有保障,于是多次通过与刘邦亲密接触,为刘如意争取更多的机会。面对戚夫人暗示,刘邦开始考虑更换太子的方案。
刘邦为了废掉刘盈,给出的理由是“子不类父”,即刘盈性格过于柔弱,不适合领导国家。然而,刘盈当时尚年轻,性格未定,而刘如意同样年幼,刘邦选择他来继位,这种说法显然缺乏说服力。事实上,刘盈的性格之所以偏软,部分原因在于他从小缺乏父爱的关怀,刘邦不仅没有亲自培养他,反而在外与戚夫人过得逍遥,而刘盈和妹妹鲁元公主在逃亡途中,曾一度被父亲遗弃。缺乏父爱的孩子,往往无法培养出强硬的性格。
从更深的角度看,刘邦废掉刘盈的真正动机,或许并非单纯因为刘盈的性格问题,而是他对吕家在自己江山上的影响力产生了不安。刘邦心知肚明,自己一手建立的大汉帝国,在很多方面都有吕家的支持,而这种支持对他而言,可能是一种潜在的威胁。
因此,刘邦的废储计划其实是在测试吕雉和吕家对自己的忠诚度,看他们能否接受自己打破现有格局,想借此推翻吕家对王朝的影响。然而,事与愿违,刘邦最终无法改变吕家在汉朝的地位。
从历史上来看,刘邦与吕家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吕家不仅为刘邦提供了创业初期的资金和支持,还在他需要时为其提供了必要的后勤保障。正因为如此,刘邦一直未能摆脱吕家对他的影响。尽管他在事业有所成就之后,试图通过冷落吕雉来摆脱这种“依赖”,但最终吕家依然掌控了大汉帝国的权力。
对于刘邦来说,吕家就如同现代企业中的投资人,给予了他创业所需的资源和支持。尽管刘邦表面上是“大汉王朝”的创立者,但实际操作中的吕家,才是最强的幕后推手。而在刘邦与吕雉的关系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夫妻间的矛盾,更是刘邦与吕家权力博弈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