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永恒之城”,感受文明的层叠与交融 在“永恒之城”,感受文明的层叠与交融
创始人
2025-09-11 19:30:45
0



故地重游,夕阳下的罗马古城依旧壮丽。沧桑的废墟、雄伟的教堂、古朴的街道,与意大利伞松在余晖中交相辉映,构成一幅深厚而雄浑的历史画卷。

据意大利国家广播电视台新闻网2025年7月28日的报道,2024年罗马全年累计游客达5140万人次,创历史纪录。其中国际游客近四千万,同比增长22%,东亚地区游客增幅最为显著,达52%。

自电影《罗马假日》风靡一时至今,罗马对游客的吸引力历久不衰。漫步古城,仿佛穿梭于两千年的西方文明长河。这座城市汇聚了古代罗马、中世纪与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的历史遗迹,堪称西方文明的缩影。被誉为“永恒之城”的罗马,历史上屡经劫难,却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纳与融合不同文明,自我更新,不断焕发新的生机。



夕阳下的罗马城——远处的维克多·埃曼纽尔二世纪念堂与威尼斯广场,作者摄

传说中的城市与美神的后裔

罗马位于意大利中部的拉齐奥大区,坐落于台伯河下游平原,是意大利人口最多、面积最大的城市,也是欧盟第四大人口城市。

最初的罗马建于台伯河东岸的七座山丘之上——即“罗马七丘”。传说中,罗穆路斯(Romulus)于公元前753年在此建城,罗马(Roma)由此得名。


俯瞰罗马,新华社图

据传,罗穆路斯是公主西尔维娅与战神马尔斯的儿子,而西尔维娅的父亲是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的后裔,埃涅阿斯则为特洛伊王子安喀塞斯与美神维纳斯之子。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系统叙述了埃涅阿斯在特洛伊沦陷后漂泊至意大利、成为罗马人祖先的故事,奠定了这一传说的权威地位。

关于罗马建城者及其神话祖先的叙事,体现了罗马早期的民族精神与自我认知,并显示出其对希腊文明的吸收与融合。在罗马神话中,马尔斯原为农业之神,在融合希腊神话后亦成为战神。但他并非希腊战神阿瑞斯般象征暴力与血腥,而是代表保卫国家的军事力量、纪律与胜利,因此被尊为罗马的民族之父。同时,罗马人将祖先追溯至美神维纳斯,旨在为其新兴霸权赋予“古老而神圣”的合法性;选择与希腊敌对的英雄埃涅阿斯并进行罗马化改造,则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超越意识。

博采众长的古代罗马遗迹

穿梭于台伯河东岸的罗马古城,随处可见古代罗马对希腊及伊特鲁里亚等文明的融合。万神殿前方巨大的科林斯柱廊与后方罗马穹顶的宏伟结合,是希罗建筑融合的典范。卡拉卡拉浴场的壁龛装饰华丽精致,透出希腊艺术的印记。帕拉丁山上的宫殿虽为罗马形制,但其柱廊、装饰与壁画广泛吸收希腊元素。


罗马万神殿,新华社图

斗兽场不同层分别采用多立克、爱奥尼与科林斯柱式装饰,与厚重的罗马拱券结构相得益彰。值得一提的是,让古罗马人痴迷的人兽搏斗可能受伊特鲁里亚文化影响,而斗兽场不仅是竞技场,更是展示罗马权力、财富与武功的舞台。天气恶劣时,场地可由巨大天棚覆盖,天棚由船队操作,也可用于模拟海战,以展现罗马军力之辉煌。


罗马城景——黄昏时分的斗兽场,作者摄

古代罗马人生活在南部希腊人与北部伊特鲁里亚人的夹缝中,却最终超越两者,缔造了横跨欧亚非、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的罗马帝国。建于2世纪的图拉真纪念柱至今屹立于罗马国家大道尽头,它将埃及的巨柱规模、希腊的柱式美学与罗马的叙事浮雕、陵墓功能(安放图拉真夫妇骨灰)及观景设计(柱内螺旋楼梯可达柱顶)完美融合,是古罗马鼎盛时期国力、工程与艺术创新的集中体现。

中世纪的独特烙印

同文艺复兴时期的宏伟广场与教堂相比,许多人会遗忘中世纪(约500-1500年)对这座城市的影响。然而,作为天主教的信仰中心与精神首都,罗马见证了西方文明将两希文明(希腊文明和希伯来的犹太教文明)融入自己的血脉中,发展出世界性的一神教。而成为世界性宗教的企图,也让罗马的中世纪建筑具有异国的文明光彩。

中世纪印记虽不如古罗马遗迹显眼,却遍布罗马街巷。真理之口所在的科斯美汀圣母教堂是中世纪兼容两希文明的建筑典范。该教堂初建于6世纪,其钟楼为12世纪所建,是罗马现存最高的中世纪钟楼。教堂最初为讲希腊语的教徒服务,为适应东正教礼仪与习俗,采用科林斯圆柱与拜占庭风格镶嵌画装饰。如今,它主要服务于希腊天主教社区,仍保留东方礼仪。

除了收藏中世纪宗教艺术品与用具的梵蒂冈、卡比托利欧与拉特兰等博物馆,许多罗马教堂仍存有中世纪艺术创作。古圣母教堂位于罗马广场中心,与周围雄伟的废墟形成鲜明对比,内部保存大量6-9世纪的拜占庭风格壁画,是了解希腊壁画在罗马发展的重要遗迹。

穿过台伯河,便来到最具中世纪风貌的特拉斯特维雷区(Trastevere),其名意为“台伯河对岸”。位于台伯河西岸、贾尼科洛山脚下的这一区域,在古罗马时期便是平民聚居区。中世纪时,这里更是平民、工匠与外来社群(如热那亚、撒丁岛水手)的聚集地,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传统。历史上,当地居民常自视为“真正的罗马人”。


台伯河对岸的特拉斯特维雷,作者摄

罗马的中世纪街道狭窄弯曲,宛如迷宫,据说是因平民防御需求自然形成。走在特拉斯特维雷的斯卡拉街,鹅卵石路面、彩色外墙、小酒馆与手工作坊扑面而来,充满中世纪的市井气息。如今,这里仍是体验罗马本地生活的最佳场所。


从罗马七丘之一的阿文丁山上(橘园)眺望台伯河对岸,作者摄

文艺复兴与巴洛克时期的再造辉煌

文艺复兴并非凭空降临,它如一位睿智的建筑师,在古罗马的废墟与中世纪的肌理上,吸纳希腊的古典灵魂,再造恢宏而和谐的城市。15世纪末,为重塑教廷权威与天主教中心地位,历任教宗大规模赞助艺术,吸引顶尖艺术家汇聚于此,开启了持续至17世纪的城市重建运动。

布拉曼特的古典理想、米开朗琪罗的磅礴力量、拉斐尔的和谐美感,以及众多艺术家的共同努力,重塑了罗马的城市公共空间。宽阔笔直的大街以透视法强化深远感与视觉冲击。人民广场的对称布局,以古典理性秩序取代了中世纪的杂乱,成为通往古城的入口,展现出以规划驾驭空间的自信。

作为罗马政治象征的卡比托利欧广场(米开朗琪罗设计),采用梯形布局,将颓败的市政空间转变为和谐有序的艺术杰作。从卡比托利欧山沿大台阶拾级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中世纪的元老宫,两侧分别为中世纪的保守宫与文艺复兴时期的新宫,广场中央屹立着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青铜雕像(2世纪原作的复制品),仿佛几步就能跨越三个时代。


游客游览卡比托利欧广场,新华社图

相比文艺复兴的理性与和谐,巴洛克时期的罗马建筑、雕塑与艺术作品(17-18世纪)更注重感官体验、宗教激情与动态景象。贝尼尼设计的圣彼得大教堂青铜华盖,由四根饰有葡萄藤与橄榄枝的螺旋柱支撑,充满华丽与动感;圣彼得广场的椭圆形柱廊如张开的双臂,拥抱世界各地的来访者。此外,特雷维喷泉(许愿池)、纳沃纳广场的四河喷泉、西班牙阶梯与破船喷泉以及圣天使桥雕塑,皆是巴洛克艺术的杰作与今日罗马的地标。收藏贝尼尼、卡拉瓦乔等作品的博尔盖塞美术馆,已成为最热门的艺术圣地。十几年前,笔者常在此流连,而今却需提前数周甚至数月预约方能一睹风采。


特雷维喷泉(许愿池),新华社图

古城新貌,永恒之城何去何从

今日的罗马街巷,脚下是两千多年的文明层叠与交融。这座城市虽曾屡遭劫难,却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吸纳异域文明,融入自身血液,创造历久弥新的辉煌。

2025年,罗马将迎来史上最大客流量,全球信徒将涌入参与天主教五十年一遇的禧年圣事。自2022年起以“复兴罗马”为理念,意大利国家复苏与韧性计划(PNRR)及欧盟资金投入超130亿欧元,启动600多项城市更新,涉及街道广场改造、交通优化、公园与步行空间提升等。该项目预计将持续到2026年。

根据国际权威咨询机构瑞信(Resonance Consultancy)发布的《2025世界最佳城市》报告,罗马排名从第11位升至第6位,表明其在文化遗产保护、生活便捷性与游客体验方面取得显著进展。罗马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


改造后的罗马市立玫瑰园,城市中心静谧的绿洲,作者摄

原标题:《在“永恒之城”,感受文明的层叠与交融》

栏目主编:伍斌 曹静 文字编辑:曹静 夏斌 题图来源:新华社(夜晚的罗马斗兽场)

作者单位: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来源:作者:赵琦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扣12分、罚款、暂扣驾驶证!成... 为切实做好道路交通管理,成都交警持续开展酒醉驾治理专项行动。近日,成都交警曝光一批酒驾违法案例,请广...
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央行共...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据中国人民银行消息,2025年9月11日,中国人民银行与印度尼西亚央行共同启动双...
原创 清... 这张照片捕捉到的是清朝时期几位轿夫正在辛勤抬轿的场景。他们艰难地行走在一条石子路上,路面虽不平整,却...
原创 李... 晚清权臣的多面人生:重新认识李鸿章与他的商业帝国 一、风雨飘摇中的政坛崛起:从书生到帝国柱石的蜕变...
探访永乐宫:元代建筑与壁画艺术... 说起山西运城的永乐宫,怎么说呢...但凡对中国古建筑和壁画艺术有点了解的人,都会为这座800多年历史...
原创 朱... 朱元璋在元末的农民起义中成功地击败了元朝的军队,最终建立了明朝,并将蒙古势力逐渐赶回了他们的故乡。自...
我国有望诞生一世界级金矿! 9月10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会上,自然资源部副部长、中国地...
原创 刘... 一、一手王炸未能打出——刘表的遗憾 在三国时期,刘表曾一度被认为有可能成为改变历史的关键人物。我们...
原创 聊... 在诸葛亮几次北伐期间,北方的鲜卑,其实一直都没闲着。 那位鲜卑强人轲比能,一直在试图统一鲜卑,统一...
原创 秦... 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了对六国的统一,宣告了中国历史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强大王朝——秦朝的诞生。然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