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郭连章
在人类精神活动的广阔领域中,对美的感知、体验与评判占据着核心地位。我们常泛泛提及“审美”,但这概念实则蕴含丰富的层次。深入辨析“审美力”、“赏美力”与“鉴赏力”这三个密切相关却又各有侧重的概念,有助于我们更系统地理解美的活动,提升美学素养与艺术鉴别能力。
审美力,是美学活动的起点与基石。它体现为一种直觉性、感性的能力,艺术家通过感官(视觉、听觉等)敏锐捕捉外界美的形式与意境,进而发现美、催生美的创造。审美力的核心在于感知与创造。
它具有双重特性:普遍性与个体性并存。一方面,人类对某些基本美的形式(如对称、和谐)存在共通感知倾向;另一方面,个体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与经历的差异,又造就了千差万别的审美偏好。因此,审美力本质上是主观且情感驱动的,其核心关切在于“我是否感到美”,而非分析其所以然。
艺术史上的革新往往源于艺术家挑战既定审美标准的审美力。例如,印象派的作品诞生之初,因其颠覆传统而被当时的艺术界所贬斥。然而,正是这种突破性的审美力,最终确立了崭新的艺术风格、流派与标准。可见,审美力是人与美建立联系的第一道桥梁,是美的“发现者”与“创造者”。
赏美力,是在审美力基础上的深化与拓展,重心在于“赏”——即对美的主动欣赏、品味与沉浸。如果说审美力侧重于发现与创造的潜能,那么赏美力则强调“走进美”、“融入美”的过程本身。它超越了基础的感官愉悦,要求主体投入情感、展开想象,寻求与审美对象的精神共鸣。
赏美力体现为一种主动且沉浸式的审美体验。它需要主体放慢节奏,静心体味,与作品或对象建立深层连接。例如,欣赏古典音乐时,赏美力强的人不仅能感知旋律之美,更能体会其中的情感流动、结构张力,甚至唤起特定场景或人生阅历的联想。面对一幅山水画,他们不仅能观察笔墨技巧,更能“走入”其中,感受山川的气韵与画家的心境。
赏美力的核心在于深度体验与共情。它追求心灵的触动与精神的升华,不急于评判,而是让美在心中沉淀、发酵。赏美力卓越者,通常情感细腻、想象丰富,善于在平凡中捕捉不凡。与审美力的直觉创造性相比,赏美力更强调过程性、主观投入与深度对话,是一种珍视个体独特审美旅程的“慢审美”。
鉴赏力,是三者中更具理性色彩与专业性的能力。其核心在于“鉴”——即鉴别、分析与评判。它是审美经验与专业知识(艺术史、美学理论、批评方法等)积累的综合体现,要求主体在充分感知与体验的基础上,对审美对象进行多维度的价值判断。
鉴赏力涉及对艺术形式、历史背景、文化语境、创作技法、艺术史定位及创新意义等多层面的深入剖析。例如,评价画作时,鉴赏力强的人不仅会表达“这幅画很美”,更会具体分析其构图韵律、色彩运用、笔触表现力、流派特征,以及其在艺术发展脉络中的价值。
鉴赏力具备一定的客观标准与专业门槛,需要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锤炼。它追求的不仅是主观的“我觉得美”,更是理性的“它为何美”、“它在何种层面与意义上美”、“与其他作品相比有何优劣”。相较于审美力的直觉性、创造性以及赏美力的沉浸性,鉴赏力更强调理性思辨、逻辑分析与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反思性”能力,是对美的再认识与再定义。在艺术评论、教育、收藏等领域,鉴赏力尤为重要。
审美力、赏美力与鉴赏力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层层递进、相互滋养的有机整体。
审美力是基础,是感知美和创造美的原点;赏美力是深化,是沉浸于美、与美进行精神对话的过程;鉴赏力则是升华,是运用理性对美进行定位与评估的高阶能力。简言之,审美力助我们“看见”(发现和创造)美,赏美力助我们“感受”美、沉浸于美,鉴赏力则助我们“理解”并“评价”美。
在实践中,三者常并行发展且相互促进。鉴赏力深厚者,往往也具备敏锐的审美力与深厚的赏美力;善于深度赏美的人,其丰富的审美体验也为鉴赏力的提升提供沃土。反之,缺乏基本的审美力,则难以真正步入美的殿堂;仅有审美力而无赏美与鉴赏能力,则容易停留在感官层面,难以触及美的深刻内核。
审美力、赏美力与鉴赏力,如同棱镜的不同切面,共同折射出人类感知、体验与理解美的完整光谱。它们既是个人精神修养的核心维度,也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基石。唯有在感性的直觉、沉浸的体验与理性的澄明之间寻求平衡,我们才能真正洞悉美的奥秘,成为美的知音与守护者。
在当前中美战略竞争的背景下,提升软实力对中国至关重要。在艺术领域,艺术从业者与评论家唯有不断提升艺术鉴赏力,方能切实推动中国艺术的发展,在国际艺术舞台上赢得更大影响力与话语权,进而为增强国家软实力作出核心贡献。
——郭连章
2025年11月7日
下一篇:陶瓷胶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