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秋意浸润京城肌理,艺术收藏界的目光正齐刷刷聚焦于一场即将启幕的盛宴 —— 北京大羿 2025 年秋季拍卖会将于 11 月 7 日 19:30 正式举槌。历经数日预展的静静陈列,那些承载着百年风华的艺术珍品已褪去尘封,正待在聚光灯下绽放璀璨光华,为今秋的拍卖市场写下浓墨重彩的开篇。
作为国内瓷器拍卖领域的重要标杆,大羿拍卖此次以 “龙焱 — 重要宫廷艺术珍品”“无瑕” 等核心专场为引,将学术深度与品质追求熔于一炉。其中最受瞩目的,莫过于两件堪称雍正御窑巅峰之作的重器青花缠枝莲纹大尊与窑变釉铺首四方大尊,一工一拙,一静一动,既彰显着雍正皇帝的超凡审美,更见证着中国古代制瓷工艺的极致成就。


希望对藏友有所帮助或者引起你的一些小兴趣。少走弯路,关于民间藏品的出手想必藏友们都会有疑问和顾虑,但是还是要尊重藏品的客观事实,实事求是,以诚相待!你的一份认可才是最重要的。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求真务实》
国内一线拍行送拍(嘉德,保利,翰海,中贸圣佳,古天一,大羿,明石,华辰,西泠印社,崇正,华艺国际,私下交易:全国国有文物商店交易会,博物馆推荐)香港拍卖:(苏富比,佳士得,香港保利,香港嘉德)藏品征集,(上方图片)详情咨询 叶老师
征集项目:近现代书画、古代书画、当代书画、油画雕塑、古董珍玩、紫砂艺术、铜炉佛像、瓷板画、印章、玉器、钱币、邮票等 (犀角,象牙,青铜器不征集)
收而不研者俗,藏而不鉴者傻,以藏学师者德,以藏悟心者美,以藏缘友者雅,以藏养藏者富!

在清代宫廷造物体系中,瓷器作为物质文明与精神信仰的交汇点,其形制、釉色、纹饰无不承载着深层的文化密码。本次大羿2025年秋拍“以物观心”专场呈现的九件清代御瓷,恰如一部浓缩的清代宫廷美学史。

LOT206
清乾隆
黄地轧道洋彩开光三羊开泰纹碗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15.1 cm.直径
来源:帕默收藏,编号487(签)
拍品侈口,圆弧腹,下承圈足,胎体细腻,制作规整,造型端正。外壁以轧道工艺在黄色地之上装饰卷草锦地,其上以洋彩绘瓶花博古图,瓶花、金戟、玉等寓意瓶生吉庆。其间三处开光,内饰或卧或立的三羊,描绘细腻,寓意三阳开泰,此式也是八式膳碗中唯一饰三面开光者。碗内以青花为饰,碗心绘三羊立于山石树木花草之间,内壁绘花卉图案四组,花枝悬以葫芦、垂鱼、如意、铜钱、佛手、玉磬等物,寓意『吉庆有余』,内外呼应。外底心以青花书『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其中LOT206 清乾隆黄地轧道洋彩开光三羊开泰纹碗尤为引人注目,它与LOT207 清嘉庆同类碗共同印证了《清宫造办处活计清档》中,乾隆八年十二月初九日,「传旨:著交唐英烧造,其碗……外面具烧五彩各色地杖,花样各按时令分别吉祥花样,碗内仍照外面花样,具要青花白地,年节用三羊开泰」,即为此一品种,是乾隆皇帝钦命烧造的春节用器,其成法沿袭至晚清。

LOT207
清嘉庆
黄地轧道洋彩开光三羊开泰纹碗
款识:“大清嘉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15 cm.直径
中国传统历法配以六十四卦,正月为三阳生泰卦,此时既是立春,又逢新年,冬去春来,阴阳消长,万物覆苏,故「三阳开泰」或「三阳交泰」便成为岁首人们用来互相祝福的吉利之辞。而羊与「阳」同音,且与「祥」字相通,故常以三羊表达吉祥之意

清光绪 白缎地广绣三阳开泰挂屏心
故宫博物院藏
轧道工艺是乾隆时期创新的装饰手法,应是受到江宁云锦花纹的影响,这种纹样不同于白地绘制纹样的艺术风格,而呈现出一种富丽堂皇的感觉,「锦中有花,花中有锦」。它运用多种彩釉及装饰图案,绘制工整,富有立体感,展现出对釉彩颜料运用及绘制技艺的娴熟和高超。锦地开光或锦地风格是乾隆一朝瓷胎画珐琅风格之一,被乾隆以后历朝所承袭。繁缛华丽的装饰图案与色彩丰富的釉料相结合,烘托出喜庆祥和的气氛,反映人们祈求安逸幸福、太平盛世的期望。

在单色釉领域,LOT201 清雍正豇豆红釉折腰碗的烧造技艺达到了清代红釉的新高度。豇豆红因其釉色变幻莫测,在窑火中自然形成的绿色苔点而被赋予诗意美名。清末许之衡在《饮流斋说瓷》中感叹:“豇豆红之所以可贵者,莹润无比,居若鲜若黯之间,妙在难以形容也。”

LOT201
清雍正
豇豆红釉折腰碗
款识:“大清雍正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15.5 cm.直径
记录:横滨国际香港首届拍卖会,2014年5月25日,编号2132
参阅:《五色琼霞——竹月堂藏元明清一道釉瓷器》,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2005年,页163,图92
此碗折腰造型取法唐宋器型,却又通过新的比例关系营造出独特的视觉张力,展现了雍正朝在仿古基础上的创新精神。胎体细白坚致,器内壁施白釉,外壁满施豇豆红釉,釉色沉稳柔静,并有深浅不一的淡色斑点映出,妩媚动人,耐人寻味。外底心青花双圈内书“大清雍正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款识规矩,青花色泽淡雅。

豇豆红釉中那些红绿相映的斑点,恰如清代诗人洪北江所描绘的“绿如春水初生日,红似朝霞欲上时”,这种釉色对窑温极为敏感,致使每件器物呈现的色调变化无一雷同,成为康熙朝御窑的巅峰之作。
而LOT225 清乾隆仿汝釉八方瓶 、与LOT226 仿汝釉大碗则代表了清代摹古艺术的极致追求。乾隆帝对宋瓷的推崇不仅停留在形似层面,更追求神似八方瓶取“天圆地方”之象,暗合八卦哲理;大碗底部特意施以酱色护胎釉,模仿汝窑“香灰胎”特征,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清代宫廷审美中“格物致知”的精神。
汝窑
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北宋元佑至崇宁年间为宫廷御制青瓷,有“汝窑为魁”之说,其烧造时间短,制品较少,故极为稀有珍贵。宋人周辉《清波杂志》感叹到:“汝窑宫中禁烧,内有玛瑙为釉,唯宫中捡退方许出卖,近尤难得”。雍、乾二帝品味高雅,慕宋瓷不事雕琢之美,命御窑厂加以仿效。从清文档记载分析,乾隆一朝烧制仿汝釉瓷器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

LOT225
清乾隆
仿汝釉八方瓶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33.6 cm.高
来源:北京文物公司旧藏
记录:北京翰海,2009年11月11日《十五周年庆典拍卖会》,编号3560
参阅:
1.《孙瀛洲的陶瓷世界》,紫禁城出版社,2005年,页275,图174;
2.《清代康雍乾瓷器·望星楼藏瓷》,香港,2004年,页188,图70。
瓶呈八方形,直口,折肩,长腹,腹下内收,圈足,古时称其“方灯笼罩”。此式瓶俗称“八方一统瓶”。此等方形琢器于制作之时颇费功力,成型不易,烧造的器型周正则更难,往往有“一方抵十圆”之说。八方瓶又暗合八卦之象,乾隆皇帝所谓“古圣观象,意在笔前,卦虽画八,理具先天”。若此式寓方圆于一体的八方造型,自然深受乾隆帝的喜爱,成为御窑经典。

通体施仿汝釉,釉层平滑滋润,器身光素不事雕饰,色呈天蓝,苍雅静穆,厚润柔和,并且由于釉水流淌,口沿处釉层较薄,微微泛灰,极富宋瓷韵致,釉层布满稀疏开片。底足圆润而饰黑褐之色,以摹铁足效果,观之古意盎然,犹可辨赵宋遗韵。本品底款以青花篆书“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篆法精妙,笔力遒劲,为乾隆时期单色釉瓷的典型之作。

雍乾时期的仿汝器由于开片细碎,历经时年,多难以妥善保存,故釉色统一者甚为罕见。此器釉色匀净宛若库出,陈设厅堂,光照四座。碗在汝瓷中属于少见器形,因此清宫仿汝也以摹古器形为多,碗罕有仿制,LOT226 清乾隆仿汝釉大碗体型硕大,烧制极易变形,故成品极少,更显珍贵。

LOT226
清乾隆
仿汝釉大碗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35.5 cm.直径
记录:中国嘉德,2005年9月10日,编号1871
参阅:《暂得楼清代官窑单色釉瓷器》,暂得楼、上海博物馆、香港中文大学博物馆,香港,2005年,第50、51页,图8
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档》中记载:乾隆三年(1738年)五月初六日,乾隆帝就让太监高玉将“汝釉花觚一件”交于唐英“着照样烧造”。《清宫造办处活计档》分别录有雍正六年(1728年)和乾隆三年(1738年)曾先后令景德镇仿汝窑器,均多达40余件。从清文档记载分析,乾隆一朝烧製仿汝釉瓷器主要集中在乾隆十三年以前。

整器精致端庄,釉色肥润失透,细密的冰裂纹,富有天然韵致。圈足,底足平削,上施酱色护胎釉,足端露灰胎,与汝窑瓷“香灰胎”的特点颇为类似。碗身光素不事雕饰,内外壁通施仿汝釉,呈色青翠,苍雅静穆,厚润柔和,极富宋瓷韵致,釉层布满稀疏开片。碗底心青花书“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汝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同类者可见上海博物馆收藏有一对胡惠春先生旧藏的仿汝釉大碗,与本碗釉色、尺寸近似。

粉彩瓷器的发展脉络在此次专场中同样清晰可见。LOT219 清乾隆粉彩洞石花卉纹碗一对 则完美诠释了粉彩技法源于珐琅彩又自成一格的艺术特色,玻璃白打底形成的柔和质感,多种彩料交织产生的立体效果,使得花卉仿佛在瓷面上自然生长。

LOT219
清乾隆
粉彩洞石花卉纹碗一对
款识:“彩秀堂制”四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14.2 cm.直径
粉彩是基于康熙五彩,受珐琅彩技术影响并借鉴其制作工艺,融二者之长,色彩风格上却远比五彩瓷丰富柔和,又较珐琅彩平易淡雅。康熙晚期创烧,雍正乾隆时期广泛流行,至今枝繁叶茂。
拍品敞口外侈,弧腹,下腹微曲内收,下承圈足,形制清雅精致。瓷质缜密,白釉莹润,外壁以粉彩绘花卉纹样,争妍斗艳,各有媚态,交相辉映,予人意趣无限之感。全器绘工纯熟,纹饰新颖,花色缤纷,枝蔓缭绕,青翠怡人,浓淡相间,更显花卉艳丽之美。其设色妍美,绘事工整,婉转有致,发色透明纯净,构图虚实相生,显得逸趣盎然。

花朵色彩淡雅,诸色逸丽柔和,极富具立体感,衬以温润细薄的胎釉,更见非凡丽质,别见一番风雅。整器彩色细腻妍美,气息富贵华丽,为乾隆朝粉彩瓷佳作,尤值宝藏。据《饮流斋说瓷》记载:“乾隆有彩华、彩秀二堂,皆内府物也。”拍品或为此处御用陈设赏鉴之器。


LOT222
清乾隆
绿地粉彩缠枝花卉纹海棠洗
款识:“大清乾隆年製”六字三行篆书款
尺寸:14.8 cm.长
而清乾隆绿地粉彩缠枝花卉纹海棠洗(编号222) 作为宫廷茶器,其海棠花口造型暗含“富贵满堂”之吉意,与清宫档案中乾隆五十九年“松石绿地洋彩海棠茶盘十件”进贡记录相印证,展现了实用器皿中蕴含的仪式感与象征性。

此类洗通常与盖碗配套使用,为茶具的经典品种,嘉庆、道光两朝多有沿袭。此盘作海棠花口,器形规整,浅腹下承四浅足,小巧秀美。器物周身以松石绿釉铺地,上以洋彩作画,口沿、里心及底边皆描金。盘心绘万字纹,环以金彩图案,四周绘缠枝花卉纹,内外壁亦绘各色缠枝花卉。色彩典雅丰富、鲜艳、笔触纤细,因“棠”与“堂”谐音,因此有“富贵满堂”之美好寓意。
在我国传统装饰中,追求吉祥美满寓意的表现形式就是一大重要主题。特别在清朝,图案装饰现象十分流行,以至达到了“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的地步。这种观念恰好符合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求全美满”的美学意识。此茶盘即是一例。

LOT205
清宣统
粉彩九桃纹大碗一对
款识:“大清宣统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23.5 cm.直径
记录:中国嘉德,2009年11月21日,编号2068
LOT205 清宣统粉彩九桃纹大碗一对延续了雍正朝创烧的桃纹传统,却在晚清时期展现出更加细腻的笔触与柔和的色彩过渡,证明了传统官窑体系即便在王朝末期仍保持着极高的工艺标准。

此对碗敞口、深腹、圈足,外壁绘粉彩九桃纹,硕果满枝,桃叶葱绿,颜色鲜丽,过渡自然。器底以矾红灵芝相衬,构图疏朗有致,寓意长寿。器底书青花“大清宣统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粉彩九桃纹饰为雍正时期创烧,其后便成为官窑瓷器的经典纹样。几只硕桃挂满枝头,借“南山仙桃大如牛,一食能益千年寿”之意,表达延年益寿之祝福。宣统官窑器无论在造型还是品种上,仍沿袭光绪旧制。产量较之前朝大为减少,但制作更加精细,此碗即为其中的代表作品,成对保存至今,殊为难得。
根据《国朝宫史》记载,此种黄地绿彩器为贵妃专用,明黄色地搭配绿彩龙纹,不仅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更成为等级制度的物质化表现。这种颜色与纹饰的严格规定,体现了清代宫廷中“器以藏礼”的深刻理念,使得瓷器成为宫廷权力结构的可视化表达。

LOT218
清康熙
黄地绿彩双龙赶珠纹碗一对
款识:“大清康熙年製”六字双行楷书款
尺寸:14.8 cm.直径
记录:纽约佳士得,1994年6月2日,编号348

拍品碗外满施黄釉为地,以绿彩绘云龙赶珠纹样,双龙矫健,相逐戏珠,五爪有力,气势非凡,四周围绕祥云火焰纹。绘工洗练,布局饱满,设色清丽,黄釉明快,绿彩鲜亮,二色相映,对比鲜明。

"
这些御窑精品不仅代表了清代瓷器制作的最高水平,更通过其背后蕴含的制度规范、哲学思想和美学理念,为我们提供了一把打开清代宫廷文化大门的钥匙。那些曾经主导帝国审美趣味的帝王意志,那些在窑火中传承创新的匠人精神,那些深植于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共同构成了这些瓷器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在“以物观心”的凝视中,继续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博大与精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