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最近来黑龙江省博物馆看展,相信不少人都会不自禁地哼唱起这首歌,因为在馆内二楼展厅, 500件/套馆藏瓷器珍品正透过玻璃窗跟观众们见面,诉说着时光里的东方雅韵。
采访中,黑龙江省博物馆(省民族博物馆与其合署办公)馆长覃劲表示,《千年瓷韵 釉彩流光——黑龙江省博物馆藏精品瓷器展》系统呈现了中国瓷器自汉代至清代的发展历程。其中,335件/套为国家级珍贵文物,大部分是首次公开展出。作为原创策划的大型展览,其规模之大、器类之全、布展效率之高均创下建馆以来新纪录。
覃劲馆长更诚挚地发出邀请:欢迎广大观众走进省博物馆,感受千年瓷韵,领略釉彩流光,共同见证中华文明的绝代风华。
展厅入口处“群瓷荟萃”
观众惊叹:眼前一亮
初入展厅,不少观众都会眼前一亮,这是由于本次展览在设计空间上极具创意。记者看到,展厅迎面便是瓷器的集群阵列,立体铺陈,气势恢宏,瞬间夺人眼目,尽显瓷器恢弘大气之美,也昭示省博以丰厚“家底”面向公众展示的诚意与决心。
此次,省博物馆创新利用空间,实现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展览效果,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将文物细节放大,以最精细的展陈方式呈现给社会公众。中央大型造景恢弘铺陈,以气势先声夺人;左右两侧展柜,瓷器摆放错落有致,一步一景,宛如一首节奏跌宕的散文诗,回环往复。
观展过程中,不少观众夸赞:“展厅整体布局科学合理,观展动线顺畅自然。徜徉其中,可一路沉浸式感受瓷器艺术的独特魅力。”
系统梳理瓷器发展脉络
观众感慨:见证了时代审美
本次展览按釉色与装饰分为“颜色釉瓷”与“彩绘瓷”两大部分,系统梳理了中国瓷器的发展脉络。据黑龙江省博物馆历史研究部王晓艳介绍,第一部分颜色釉瓷系统展示了中国颜色釉瓷的发展脉络,从原始青瓷到清代多种色釉的成熟,体现古人对自然釉色的探索与掌控。其中宋代黑釉生动反映了当时的斗茶文化,与省博馆藏《斗浆图》巧妙呼应,展示了宋代“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的雅致情趣。
第二部分则聚焦彩绘瓷的工艺发展与艺术成就,充分体现了元明清时期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辉煌历程。 从元代青花、明代釉里红,到清代粉彩、珐琅彩,每一件瓷器都不只是器物,更是一个时代的审美见证、一段历史的文明回响。
设“打卡点”和“互动区”
观众夸赞:氛围感拉满
展厅内特别设置了两处“打卡点”,包括以瓷器元素融入花墙的景观设计。这样精心的安排,在注重展览专业性的同时兼顾互动体验,氛围感直接拉满。
此外,本次展览还灵活地运用了数字化手段。现场设有全系互动展示系统, 观众不仅可近距离欣赏实体文物,更可通过360度全景扫描高清放大文物细节。 而不远处的电子触摸屏,则让观众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艺,因此深受欢迎。
观众们兴趣浓厚
省博科普瓷器“前世今生”
逛展过程中,观众们对于瓷器都流露出了浓厚的兴趣。对此,王晓艳特别进行了“延伸阅读”,希望帮助大家在釉色里读懂时光的纹路,于方寸间窥见华夏风华。
据介绍, 在距今约三、四千年前的夏、商时期,我国就已开始烧制原始瓷。在距今约一千八百多年前的东汉晚期,真正意义上的瓷器诞生。北朝末至隋朝,北方地区创烧白瓷,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格局。
宋代是我国瓷器发展史上的繁荣时期,瓷器艺术臻于成熟的时代,名窑林立,百花争艳。在元代,我国制瓷业进入彩绘瓷新阶段。明清时期,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瓷业生产格局改变,我国瓷器生产达到历史巅峰,制瓷工艺不断创新,釉彩层出不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