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迟轲构建的“艺术和人”博大世界,感受思想的温度与力量
创始人
2025-09-07 18:01:25
0

日前,“艺术和人——纪念迟轲诞辰100周年文献展暨中西美术史论研讨会” 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昌岗校区)开幕,展览通过丰富的著述手稿、照片影像以及来往信函等,立体呈现迟轲先生作为学者、翻译家、评论家、教育家的人生轨迹与丰硕成果。

展览现场

为中国学界搭建起理解西方艺术理论的 “桥梁”

作为中国西方美术史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迟轲也是广州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的奠基人之一。

据介绍,迟轲毕生投身美术史论研究,曾任原广东美学学会会长、广州美术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主任、美术学系首任系主任,2004年获中国美术家协会授予 “卓有成就的美术史论家” 称号。其学术生涯的核心贡献,首先体现在对西方美术史的系统译介与普及 ——1983年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初版的《西方美术史话》,以深入浅出的笔触将西方艺术的壮阔图景带到中国读者面前,历经多次修订再版,累计印数已逾30万册,成为数代人入门西方美术史的 “启蒙读物”。

《西方美术史话》迟轲著

此外,迟轲还主持翻译、主编了《西方艺术批评史》《西方美术理论文选》《西方美术事典》《罗丹笔记》等经典著作,为中国学界搭建起理解西方艺术理论与批评体系的“桥梁”。这些译著与编著,为当时缺乏系统资料的研究者提供了重要支持,有效减少了学术探索中的障碍。

在西方美术史研究之外,迟轲的目光始终扎根本土。他长期投身中国现代美术评论,针对美术界热点议题发声,为胡一川、杨之光、关山月等众多艺术家撰写评述文章。其评论的独特之处,在于擅长以 “中西比较” 为框架分析作品,却又始终坚守本土现实文脉 —— 评论杨之光《红日照征途》时,他提出 “唯有经过严格判断分析的素材,才能让画家掌握对象的‘神’”;解读关山月《和平的图门江》时,他既肯定画家对 “虚实相生” 传统技法的运用,更强调其 “以传统笔墨再现现实生活” 的创作追求,这些观点至今仍是研究中国现当代美术的重要参考。

文献为证:手稿、书信里的 “学者日常” 与学科足迹

步入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这场文献展的叙事感扑面而来。展览以 “著述与译作”“往来书信”“作品与评论”“专业建设”“人生掠影” 五大板块,将迟轲的多重身份:学者、翻译家、评论家、教育家 层层展开。

“著述与译作” 展区,不同版本的《西方美术史话》格外醒目:从 1983年的初版本到后续的修订版,书页间的批注与校改痕迹,见证了这部著作三十余年的传播与完善;旁边陈列的《西方美术理论文选》手稿,工整的字迹里藏着迟轲对每一个术语、每一段译文的严谨推敲。

“往来书信” 展区勾勒出迟轲的学术交游圈。王式廓、关良、华君武等艺术界名家的手写信件原件泛黄却清晰:有的探讨具体画作的创作思路,有的交流美术评论的观点,字里行间既有学术探讨的较真,也有师友间的温情问候。这些书信既承载着个人间的情谊,也从侧面折射出当时中国美术界的思想动态。

“作品与评论”展区

“作品与评论” 展区的 “对照展陈” 颇具巧思:迟轲1958年创作的布面油画《周矶农场写生》静静陈列,旁边则是他为胡一川《列宁住过的草棚》、杨之光《红日照征途》撰写的评论手稿。这种 “创作与评述” 的并置展陈,能让观众更直观理解迟轲 “从作品出发、以理论观照” 的评论方法。

最能体现迟轲 “学科建设者” 身份的是 “专业建设” 展区。这里展出了1994年广州美术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提交的《关于设置 “中国美术史专业”“外国美术史专业”“造型艺术美学专业” 的报告》原件,报告中明确提出 “为中学美术欣赏课、博物馆、新闻出版等领域培养专业人才” 的目标,字里行间可见其推动美术史学科规范化、本土化的远见。正是在这份报告的基础上,1995年广美文艺理论教研室改设为美术学系,迟轲任首任系主任,为广美乃至华南地区美术史专业的发展奠定了根基。

“人生掠影” 展区的老照片增添了人文温度:1954年与家人的合影、1960年代初在广美文艺晚会上的身影、1983年广美建校三十周年时与来宾的留念…… 这些影像串联起迟轲的生活与工作,让这位学术大家的形象更显立体。

与文献展同步开启的,还有在美术馆一楼学术报告厅举行的中西美术史论研讨会。来自全国高校、研究机构的学者围绕 “迟轲的艺术研究与教育成就”“西方美术史论译介的当代意义”“20 世纪中国美术评论的路径与启示” 三大议题展开对话,既有对迟轲学术遗产的回望,也有对当下美术史论研究热点的探讨。

1983年11月19日,广州美术学院建校三十周年,迟轲(左二)与来宾合影。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10月8日。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许晓蕾 实习生温欣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家传民国瑰宝再现:中华民国二十... 在浙江省嘉兴市的江南水乡间,施先生珍藏着一件意义非凡的家族瑰宝 —— 一枚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壹分铜元。...
原创 为... 长寿是人类千百年来一直追求的目标,随着医学和物质条件的逐步提升,活到七十岁甚至更高的年纪,已经不再是...
家传瑰宝再现:中华民国双旗币当... 在安徽的一方天地里,徐女士家中珍藏着一枚意义非凡的中华民国双旗币当十铜元。这枚钱币不仅是家族传承的珍...
原创 晚... “众喙哓哓,空言无补。”现实与理想文学的碰撞总是火花四溅。在民国时期,鲁迅先生无疑是现实文学的代言人...
祖辈珍藏的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 在陕西省渭南市,张先生家中珍藏着一枚意义非凡的中华民国双旗开国纪念币十文。这枚历经时光淬炼的钱币,自...
原创 古... 上一篇我们讨论了王莽失败的土地改革与废奴改革,今天我们要深入探讨王莽另一项较为“新潮”的改革:货币金...
原创 马... 以下是文章的改写版本: 清朝的甲午海战是一次令人痛心的失败,梁启超在回顾这场历史惨败时,直言不讳地...
《万年:明代的城防与边防》展亮... 山西晚报·山河+讯(记者 郭斌 孙轶琼)5月23日,《万年:明代的城防与边防》展在大同云冈石窟博物馆...
原创 王... 1949年,湖北军区的成立拉开了一个新的历史篇章,李先念被任命为司令员和政治委员,王宏坤则担任第一副...
历史剧如何从“历史”中来——评... 艾志杰 由江奇涛编剧、王伟执导的历史剧《人生若如初见》即将收官。该剧聚焦庚子国变后,五位青年赴日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