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喙哓哓,空言无补。”现实与理想文学的碰撞总是火花四溅。在民国时期,鲁迅先生无疑是现实文学的代言人,他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阴暗面,充满了对当时困境的深刻反思和对社会压迫的尖锐批判。他通过笔端发出警示,呼吁人们从痛苦中清醒,审视自己的处境,启发人们思考、觉醒。
然而,与鲁迅有着相同历史背景的作家陆士谔,则秉持了与鲁迅截然不同的理念,主张理想主义,推崇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的笔下,往往充满了对未来的乐观预言,特别是对中国的未来提出了大胆的设想,这些想法当时曾被鲁迅批评为空想。但时至今日,许多曾被批判的构想,已逐渐成为现实。
陆士谔,生于1878年,江苏青浦人。少年时代受家庭氛围的影响,他选择了医术为生。然而,他的兴趣远不止于此。闲暇时,他便捧起书本,拿起笔,尝试写作。在短短几年的尝试后,他已经展现出不凡的写作才华。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那晚,他如往常一样在诊所为病人治疗,正巧遇到了两位来就医的先生。在交谈中,这两位先生看到陆士谔所写的文章,被其中的文笔深深吸引。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两位先生居然是上海图书馆的老板,他们立即向他抛出了工作邀请,鼓励他投身文学创作。怀才不遇的陆士谔自然抓住了这一机会,从此走上了文学创作之路。
陆士谔的创作之路可以说是迅猛发展,他并未选择迎合当时流行的社会现实主义,而是开辟了自己的文学道路。他所写的《新中国》和《新上海》,呈现了一个不同于现实的社会,描绘了一个充满希望和光明的未来。在他的笔下,中国的未来充满了繁荣与进步,社会没有战争,没有贫困和阶级差异,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国泰民安。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对于陆士谔笔下的美好社会充满了向往,小说的情节和画面仿佛为他们带来了一丝慰藉。陆士谔的作品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欢迎,名声一时鹤立鸡群。
32岁时,陆士谔创作了一部令人耳目一新的小说,这部作品的灵感竟然源自他一场奇异的梦境。梦中,他穿越到了百年后的中国,看到的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未来社会——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电轨列车已被埋入地下,高架桥贯穿城市,交通便捷高效,国家摆脱了外力压迫,拥有了完全的主权和土地。连上海的万国博览会,也在他梦中得以举行。小说中充满了未来科技元素,展示了一个光辉灿烂的中国未来。陆士谔大胆地预测,百年后,中国必定会走向强盛与复兴。
然而,这部小说的出版,却遭到了鲁迅的强烈批评。鲁迅对于理想文学的态度非常消极,他主张文学应当关注社会的现实,揭示当时的种种弊病,唤醒人们的觉悟。而理想主义在鲁迅看来,不过是一种虚幻的幻想,可能会麻痹人们的思维,掩盖现实的严重问题。鲁迅认为,幻想只会让人们远离现实,使他们看不到真正的社会危机。鲁迅的许多作品,如《狂人日记》和《阿Q正传》,通过塑造悲惨的角色和悲剧性的故事情节,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并提醒人们正视现实,打破压迫的枷锁。
陆士谔的作品对于鲁迅来说,是一种“空洞的幻想”,正如鲁迅所说:“空洞的幻想,只能够填补现实生活中的遗憾。”在鲁迅眼中,幻想只不过是一种对现状的逃避,是在千疮百孔的现实中为自己寻求片刻的安慰。
尽管如此,陆士谔的小说并不完全如鲁迅所说的那般毫无价值。毕竟,美好的幻想对于人们来说也是一种激励,它为困境中的人们提供了希望,激发了他们对未来的信心。陆士谔所表达的正是对中国复兴的期许,他渴望看到中国从困境中崛起,走向繁荣与富强。
鲁迅和陆士谔,虽然观点迥异,却都在不同的方式下为国家的未来而努力。鲁迅以现实主义的悲剧性文学呼唤人们警醒,而陆士谔则通过理想主义的创作激励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他们的差异,正是文学碰撞的精彩之处。今天回望,百年后的中国,似乎正朝着陆士谔的预言迈进。高架桥、地铁、万国博览会……这些曾经只是幻想的元素,如今在中国的土地上变为现实。陆士谔的预见力,不禁让人感叹他“未卜先知”的远见。
尽管陆士谔未能亲眼见证他所描绘的未来,但他与鲁迅一样,都会被人们永远铭记。他们用文学作为武器,唤醒了时代的觉悟,激发了民族的希望。两位伟大的作家,以各自的方式为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奋斗,虽有争议,却也正是这种碰撞和摩擦,铸就了中国文学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