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青岛穿山逾海
罗云川 文/图
▲ 青岛海边
“我一定会爱你到地久到天长,我一定会陪你到海枯到石烂。”当香港歌手叶倩文、林子祥1992年开始合唱《选择》并在青岛拍摄音乐电视时,他俩一定没有料到,30年后,青岛的“石老人”真的“烂”了,而他俩还在一起耳鬓厮磨。
“石老人”原是一座约17米高的海蚀柱,离岸边百米左右,从某个角度望去,形如一个老人坐在海中。由于常年风化、海水侵蚀,加上当时受雷电天气影响,2022年10月,“石老人”上半部分突然坍塌。
虽然少了一处著名景观,但并不妨碍青岛旅游持续火热,每逢节假日便开启“人从众”模式。同为“桥”字辈景区,青岛栈桥的人流密度可与杭州西湖断桥媲美。
我去过青岛多次。起初,除了大海,青岛老城区高低起伏的地势也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当地朋友告诉我,正因如此,青岛少有人骑自行车。听他一说,再看看,果真如此。
今年,2025年,演员朱媛媛因病去世。我想起,2002年,报社同事采访过她。在电视剧《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有一个由她饰演的李云芳骑车送孩子的镜头。她生长于青岛,因坡路多,从没学过骑自行车。剧中的自行车旁边还焊了一个小兜,这种车更难骑。导演骗她说:“你只管勇敢地往前骑,我安排几个人在旁边溜达,就装作是剧中的行人,有事随时保护你。”朱媛媛说,等导演喊“停”,她闭着眼从车上一蹁腿下来,才发现周围一个人也没有。这部戏拍完,她又不会骑车了,骑车的镜头成了荧屏上的绝版。斯人已逝,德艺流芳。
朋友还带我参观德国总督楼旧址。“一座德国总督楼,半部青岛近代史”,窗户下漏水槽的巧妙设计也令人赞叹。在朋友陪同下,我还去了青岛啤酒宫,参观青岛啤酒厂,“哈”了绿啤、黑啤等不同颜色和口味的啤酒。朋友说,以前青岛人买散装鲜啤,是用塑料袋装。我还去过八大关、奥林匹克帆船中心等地。圣弥厄尔大教堂让人惊叹其高大雄伟,众多名人故居、故事让人羡慕这座城市的人文底蕴。
沈从文1931年初到青岛大学任教。他写道:“在青岛那两年中,正是我一生中工作能力最旺盛,文字也比较成熟的时期,《自传》《月下小景》,其他许多短篇是这时写的,返京以后着手的如《边城》……也多酝酿于青岛。”萧军的小说《八月的乡村》和萧红的小说《生死场》也是在青岛完成的,时间为1934年。老舍1934年至1937年受聘于当时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原名青岛大学)。在这段时期,他创作了长篇小说《骆驼祥子》、中短篇小说《月牙儿》《断魂枪》等。
梁实秋的散文《忆青岛》可以作为青岛文化、旅游的入门读物。文中介绍:“青岛位于东海之滨,在胶州湾之入口处,背山面海,形势天成,光绪二十三年(1897)德国强租胶州湾,辟青岛为市场,大事建设。直到如今,青岛的外貌仍有德国人的痕迹。例如房屋建筑,屋顶一律使用红瓦片,山坡起伏绿树葱茏之间,红绿掩映,饶有情趣。”他还提到:“青岛好吃的东西很多。”“青岛的海鲜也很齐备。像蚶、蛤、牡蛎、虾、蟹以及各种鱼类应有尽有。”“青岛民风淳厚,每于细民中见之。”他的结论是:“我虽然足迹不广,但北自辽东,南至百粤,也走过了十几省,窃以为真正令人流连不忍去的地方应推青岛。”
现当代作家为青岛写了诸多文章,那在历代诗词当中,青岛又是什么样的呢?
明代薛瑄《胶州道中》诗云:“数点青螺海上山,参差楼阁海天宽。行台五月不知暑,只觉侵人海气寒。”这样的地方不当选避暑胜地才怪呢!但如果来得不是时候,只能感叹“可惜不逢炎夏节,冰肌玉骨照人来”(柳亚子)。来对了,你可尽情观览“海阔天如盖,山遥岛似熊”(叶剑英)、“漠漠云波移往事,斑斑蛤壳照新晴”(老舍)。白天呢,“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俞平伯) ,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色彩鲜明。诗人臧克家写道:“我要用自己的皮肤,把青岛夏天的颜色带回去。”以此判断,青岛夏天的颜色应该是古铜色或小麦色。到了晚上,“海市灯辉煌,海水漫无边。群山海中峙,远岛似规圆”(陈毅),而耿林莽则说:“青岛的夏夜,象啤酒一样清凉。”俞平伯吟咏:“乍见银蟾浴海升……十里洋街都似冰。”沈从文回忆:“(中山)公园极端清静,若正值落月下沉海中时,月光如一个大车轮,呈鸭蛋红色,使人十分恐怖,陈翔鹤不敢独自回学校,我经常伴送他到校门口,才通过公园返回宿舍……”与之相反,聂克喜欢栈桥夜坐,“暑尽桥游人散后,波平海爱夜深时。凝神细听蛟龙语,举目遥看灯火稀”。
梁实秋认为:“青岛之美不在山而在水。”“船停深水港,人泳浅水滩……潮来观浪去,拾贝汇泉湾”(吴丈蜀)、“苍波白浪观游泳,潮退潮升看栈桥”(姚奠中)、“绿女红男跃童心”(马少波)、“犹有童心兄与妹,履滩拣贝折腰频”(叶圣陶)。游泳、拾贝,带给人们许多欢乐。
“楼成疑蜃化,山近似人迎”(张公制),这只是比喻的说法。青岛有时真的会出现海市蜃楼。清代蒲松龄《崂山观海市作歌》就记录了所见所闻:“……方爱澄波净秋练,乍睹孤城悬天半。埤堄横亘最分明,缥瓦鱼鳞参差见。万家树色隐精舍,丛枝黑点巢老乌。高门洞辟斜阳照,晴光历历非模糊。襁属一道往来者,出或乘车入或马。扉阖忽留一线天,千人骚动谯楼下。转眼城郭化山丘,猎马百骑皆兜牟。小坠腾骧逐两鹿,如闻鸣镝声飂飕。飙然风动尘埃起,境界全空幻亦止……”绘声绘色,宛然在目。
“其实青岛本身没有高山峻岭,邻近的劳山,亦作崂山,又称牢山,却是峻峥巉险,为海滨一大名胜”(梁实秋)。早在唐代,李白就写有“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的诗句。元代丘处机说崂山“只因海角天涯背,不得高名贯九州”,为之惋惜。明代蓝田写道:“《齐山》曰:‘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劳。’是劳山之高,高于泰岳矣。然劳山僻在海隅,名未闻于天下……”由此可证,崂山“著名”至少是明代以后的事了。
不过,这并不影响诗人骚客为它“献殷勤”。“云开山见骨,潮长海生花”(明代杨舟)、“夜声时到秋山寺,半是松风半是涛”(明代黄宗臣)、“挹取南溟酌北斗,枕石大醉云峰巅”(明代陈沂)、“峰抱三方列,潮迎一面来”(清代周思璇)……众多诗词足以辑录成册。就连明末清初顾炎武也来凑热闹:“劳山拔地九千丈,崔嵬势压齐之东。下视大海出日月,上接元气包鸿濛……”当代诗人贺敬之以黄山和崂山作比较:“崂山逊君云如海,君无崂山海上云。”诗句让我想到“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学好辩证法,走遍天下都不怕。
崂山的花草树木也引起诗人们的注意。黄孝纾写过《唐榆》,光未然写过《崂山汉柏——有凌霄花寄生》,纪宇写过《树的奇观》。一种名叫耐冬的花也多次出现在诗人、作家笔下。如,“白果耐冬多阅劫,崂山花闹紫薇明”(康有为)、“耐冬何幸停刀斧”(马少波)。耐冬,即山茶,据载,崂山多生耐冬,冬春开花,花红似火。“红蕊正凌冬”(清代范九皋),说的就是它。“绛雪耐冬此树留”(刘禹轩),《聊斋志异》中《香玉》一篇所写的绛雪,即为耐冬所变之仙女。1988年,耐冬和月季一起被确立为青岛市花。即便如此,其名气还是不如白花蛇草,崂山白花蛇草水已跻身“世界名饮”,网络时代,“世界上最难喝的饮料”又成为其营销噱头、流量密码。
说起反映崂山的文学作品,蒲松龄《聊斋志异》里的《劳山道士》应该置顶“热搜第一”。王生前往崂山求仙学道,可又好逸恶劳,总想“速成”,终于求得师父传授“穿墙术”,归家炫耀,结果“头触硬壁,蓦然而踣……额上坟起,如巨卵焉”。
1981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制作了木偶动画片《崂山道士》,经由电视传播,广为人知,使崂山的知名度达到一个新高度。
不知是不是受蒲松龄的启发,法国作家埃梅在1943年创作了短篇小说《穿墙记》。巴黎的小职员杜蒂耶尔无意间发现自己有穿墙逾壁的特异功能,起初他借此来反抗顶头上司对他的职场霸凌,后来发展到偷珠宝、抢银行,作案被抓坐牢也不怕,他能随心所欲地越狱。再后来,他与一个女人幽会,有一次法术突然失灵,穿越未遂,被永远地困在墙中。
小说《穿墙记》后来被改编成电影和音乐剧等艺术形式。为纪念埃梅和这部作品,有人还在巴黎埃梅故居的楼侧修建的一堵墙上制作了一件雕塑,它以埃梅本人为原型,一只手臂从墙上穿透出来,半个身子伸出墙,另一半则隐在后面不见,似乎真要穿墙而出。
蒲松龄和埃梅,王生和杜蒂耶尔,一东一西,互为镜像。有鉴于此,建议青岛与巴黎结为“穿墙友好城市”,携手共唱《选择》:“风起的日子笑看落花,雪舞的时节举杯向月……”
诗画石湖的古与今
朱 皓 文图
▲ 石湖落日
走进姑苏城西南,映入眼帘的是一带逶迤连绵的青山,上有一座古塔直插云霄,东面则是烟水迷蒙的石湖。作为“苏州的西湖”“吴中胜境”,这里的田园山水风光和吴越历史文化遗存,展现了诗画石湖的古风今韵。
近年,各地文旅纷纷“出圈”。而800多年前,南宋中兴四大诗人之一、号石湖居士的范成大的一句“文旅广告”至今脍炙人口,即《吴郡志》中的“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后演化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范成大喜爱苏州,对石湖更是情有独钟。他晚年归隐石湖,留书《重修行春桥记》于人,“凡游吴中而不至石湖,不登行春,则与未始游无异”,令石湖声望日隆。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鸡飞过篱犬吠窦,知有行商来买茶。”范成大作《四时田园杂兴》六十首,描绘石湖一带的景物风貌、农民生活,风格清新明快、清丽脱俗,可谓陶渊明后之田园诗典范,钱锺书在《宋诗选注》中称赞其“也算得中国古代田园诗的集大成”。
范成大还多次与杨万里、陆游、尤袤携手游览石湖。如今,在石湖东南位置矗立着“四贤游湖”雕塑,再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激扬文字、唱和石湖的文坛佳话。
词人姜夔不只爱“扬州慢”,也爱“石湖慢”。“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就是他在《次石湖书扇韵》中的性情流露。
“石湖烟水望中迷,湖上花深鸟乱啼。芳草自生茶磨岭,画桥横注越来溪。”明代画家、文学家文徵明也用诗画般的语言刻画石湖全景。
清代才子沈潮初在《忆江南》词中记录石湖串月的美景:“苏州好,串月有长桥。桥畔重重湖面阔,月光片片挂轮高。此夜爱吹箫。”石湖串月成为与平湖秋月、卢沟晓月、三潭印月齐名的赏月胜地。乾隆六下江南六临石湖,也欣然赞曰:“佳丽江山到处同,惟有石湖乃称最。”
石湖是太湖支流形成的内湾,《吴县志》载:“石湖南北长九里,东西广四里,周围约二十里。”这里湖光山色、千顷一碧,诸峰映带、翠霭晴岚,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有“半湖碧玉”之称。
记得年轻时看《白蛇传》,不仅沉醉于那段爱情传说,对西湖风光也甚是向往。后到徐州求学工作,曾为云龙湖美景而惊叹。转业至苏州后更是所见湖泊众多,时尚现代的金鸡湖、风光旖旎的独墅湖、盛产大闸蟹的阳澄湖……我最喜欢的还是石湖。
春日石湖,柳色青青,百花竞艳;夏日石湖,绿树如盖,蝉声喧鸣;秋日石湖,层林尽染,杞菊垂珠;冬日石湖,霜树空枝,雪掩地菘。一年四季,阴晴雨雪,随手一拍便是无需滤镜的美图。在湖边散步时,也经常听闻游客赞叹:“这里景色毫不逊于西湖!”难怪作家周瘦鹃在《石湖》开篇即道:“杭州的西湖,名扬世界,而苏州的石湖,实在也不在西湖之下。”
石湖美景引来今人拍照,也是古代山水画家的绝佳取景地。唐伯虎以《石湖秋胜图》展现石湖秋色之美;文徵明对石湖更是用情至深,曾创作《横塘图》《石湖图》《石湖三绝图》《石湖泛月图》等。此外,“吴门画派”代表沈周、“华亭画派”代表董其昌以及隐居支硎山的陆治等,都曾以石湖入画,留下妙笔丹青。
石湖风光宜人,历史文化遗存更令人神往。位于石湖中心的蠡岛风景如画,流传着一代名臣和如画美人的传奇故事。为助越王勾践实现王霸雄图,谋士范蠡施美人计,把西施献给吴王。越灭吴后,范蠡深谙“飞鸟尽、良弓藏”,在勾践大摆庆功酒之夜悄悄带西施出齐门,乘小舟穿过护城河,经石湖径向太湖驶去,自此隐姓埋名。据说蠡岛西南无名岛是苏州鸳鸯最多的地方,令人不禁遐思:它们莫非是范蠡与西施之化身?
石湖的高光时刻当数宋孝宗时期。当时,官至参知政事的范成大告老还乡,在石湖营筑亭台楼榭,著书立说。孝宗感念其忠诚大义,御笔亲题“石湖”二字赐之。石湖因此名噪天下,引得文人聚此吟诗作画,酬唱雅集,观云赏月,听风望湖。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这片历史悠久、山水融合的土地焕发着新的光彩。苏州市政府在石湖景区打造渔家村文旅项目,包括新郭老街、考古博物馆、渔家水乡、儒商新驿等。此外,当地还依托“文旅+直播”模式,让市民、游客充分感受江南文化的独特魅力。
为了让市民、游客在真山真水中强健体魄、愉悦身心,石湖景区还成立了龙舟训练基地等,举办苏马长跑健身系列赛等,在憩泊桥与西子桥之间打造石湖航空乐园,让现代科技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在绿水青山间奏响幸福的时代之歌。
昔日王室苑囿处,今朝安居乐业所。如今,这里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仅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游玩、购房置业,也引来苏州工艺美术学院、苏州城市学院等机构“落户”,令石湖周边成为集文化、旅游、研学、创业于一体的“人间新天堂”。
是啊,如诗如画、宜居宜业的石湖,叫人怎能不喜爱、眷恋?
诗意东湖
曾庆双 文/图
▲ 东湖
东湖位于湖北省武汉市区东部,其水域之辽阔、风景之优美、气势之磅礴、楚风之浓郁、底蕴之深厚、历史之悠久、花类之繁多,极为罕见,可谓“世界名湖,人民乐园”。
游览东湖,一家人或三五知己,乘地铁直抵武昌梨园广场,便到达东湖大门。雄伟壮丽的门楼上,“东湖”两字遒劲有力。进得园内,但见一方卧石上书“东湖揽胜”四字,掩映在葱郁的草木中,相映成趣。
沿着林荫大道移步东湖,别提多么惬意了。不谈鸟语花香的烂漫、芳草萋萋的柔美、粉蝶飞舞的景象,单是深深吸一口园内的空气,就沁人心脾、乐不思蜀了。一路西行,可以看到寓言园、水云乡、听涛轩、屈原纪念馆、濒湖画廊、长天楼等景点。浓荫蔽日的环湖水泥路两旁,法国梧桐、红继木、香樟、水杉等始终相伴,仿佛置身于森林中,生活中的烦恼和忧愁早就抛到九霄云外了。园内游人如织,衣服五颜六色,好像要与东湖媲美似的,移动的“花朵”把园内装扮得五彩缤纷。
东湖水域面积辽阔,浩瀚似海。湖内港汊交错,湖岸曲折,青山环伺,岛渚星罗,湖中藏湖,起伏隐现。泛舟湖上,心情舒畅。头顶蓝天白云,脚踏东湖碧水。荡漾湖中,水天一色。把手伸入湖中,微凉的湖水透彻心扉。我想起宋代袁说友的《游武昌东湖》:“只说西湖在帝都,武昌新又说东湖。一围烟浪六十里,几对寒鸥千百雏。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乌。如何不作钱塘景,要与江城作画图。”人在船中坐,船在水中游。环顾东湖别有一番情趣,大有物我皆忘、天人合一的意境。二十三孔桥如长虹卧波,九女墩似有若无。西南边的放鹰台清晰可见,周围绿树葱葱,远处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李白右手擎鹰的雕像在风中傲立,霎时把人拉回盛唐。东湖因李白而闻名遐迩,李白因东湖而流芳百世,两者相得益彰。话说李白凭吊李北海故宅后,曾在这个土台子上解救了一只苍鹰,土台子才被人们称为“放鹰台”。有诗为证:“八月边风高,胡鹰白锦毛。孤飞一片雪,百里见秋毫。”
下午三点,我们抵达磨山,云蒸霞蔚,恍若仙境。早听说磨山的山水秀丽、植物丰富、园中有园、楚风浓郁,今天就要一探究竟,心情好不激动。东湖碧水在它东西北三面环绕,使它成为一座美丽的半岛。花开时节,漫山遍野花海如梭、千姿百态,令人目不暇接,四季桂更是争得头筹,“八里磨山,十里飘香”果然名不虚传。
从古色古香的“楚天秀景”楼牌穿过,便是气势巍峨的磨山楚城。城门双阙高耸入云,颇为壮观。整个城墙像一条巨龙,龙头伸入东湖作饮水状,龙身依山就势蜿蜒盘旋。沿楼梯拾级而上,只见城墙上的旌旗迎风飘扬,仿佛让人穿越到楚国古战场,耳边回荡着战鼓擂擂的声响。步入城内,青石路面,黄砖黑瓦,楚风浓郁。店铺内各色楚文化工艺品琳琅满目,看来“楚市”的生意不错。
漫步楚城,楚才园不可错过。这里几乎囊括了古楚国八百年的风云人物,雕塑技艺精湛,栩栩如生。其中“庄王出征”气势磅礴,器宇轩昂的楚庄王驾驭驷马奔腾的战车,宛如天神。“三年不鸣,一鸣惊人”的典故,说的就是这位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
游完了楚城,我们来到朱碑亭。亭边百木苍翠幽深,枝头鸟鸣啾啾,婆娑树影洒落肩头。极目远眺,东湖美景尽收眼底。浩渺东湖,岛屿星罗棋布,万亩林海蔚为大观。精骛八极,有包藏宇宙之胸襟;视通万里,有宠辱不惊之旷达。难怪朱德有诗云:“东湖暂让西湖好,今后将比西湖强。”
本来我们要到磨山诡道一究“倒树之谜”,听说封路了,我们迅速下山,因为还要感受东湖绿道的魅力。东湖绿道全长100余公里,串联起东湖磨山、听涛、落雁、白马、吹笛五大景区。黄昏时分,东湖绿道两旁绿树成荫、错落有致,湖光山色在晚霞的掩映下分外妖娆。散步的人群络绎不绝,徜徉在黑色的沥青路面上,轻风吹拂,幽香浮动,令人流连忘返,大有“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的野趣,让人平添几分游兴。东湖夕阳曾引来唐代诗人戴叔伦感叹:“欲作别离西入秦,芝田枣径往来频。东湖此夕更留醉,逢著庐山学道人。”
不知不觉已到晚上八点,我们乘车准备回家。公交沿着东湖南路行驶,夜色中的东湖静谧温馨,湖岸高楼霓虹闪烁。车过武汉大学凌波门时,居然看到有人在栈道边垂钓。钓者一动不动,与夜色融为一体。此刻,我想起了清代诗人王士禛的《东湖夜泊》:“月落东湖水,星光点点流。孤舟人未眠,对影自成洲。”
“海一样的湖,湖一样的海”,是游客对东湖的赞誉。东湖周边高校林立,有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名校绕名湖。东湖滋养了武汉,更滋养了源远流长的楚风汉韵。如果时间允许,亦可在东湖乘坐游船,经水果湖,越楚河,到沙湖,沿途观赏风光旖旎的楚河汉街。
游了一天东湖,也只能是管中窥豹。东湖就像一个秘境,要想一天逛完是不可能的。六大景区景点无数,诸如枫多红岭、鹄梦回塘、梅园踏雪等带有典故的景点实在是太多,有时间再与它们约会也不迟。现代诗人公木对行吟阁情有独钟,并留下诗篇:“此身如入画中游,水碧山青一望收。红叶野烧柳浪渡,清风雅唱听涛楼。珞珈阶下血犹湿,九女墩前恨未休。屈子文章悬日月,行吟阁上白云浮。”
吹笛弄影,仰屈子之行吟;百舸争流,赏落英之缤纷。山嫣水丽,看落霞归雁;青山红雨,观飞阁流丹。诗情画意,美哉东湖。
2025年9月6日《中国文化报》
第4版刊发特别报道
《去青岛穿山逾海》、
《诗画石湖的古与今》、
《诗意东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