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毛泽东主席的身体状况已非常危急,他时而清醒,时而陷入昏迷。在每一次清醒的瞬间,毛主席总是抓住机会,做两件令他牵挂的事情:审阅文件和阅读书籍。这成了他在生命最后阶段的执着追求。
在1976年9月7日的那天,毛主席再次苏醒时,及时发出信号,请求工作人员为他拿来书籍。在他能够发声的时间已所剩无几的情况下,他做出了一个特别的动作。他颤抖的手写下了一个“三”字,随后用手轻轻地敲击着木制床头。旁边的工作人员瞬间领悟,这个字的背后暗示着毛主席想要阅读有关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书籍。
当工作人员迅速找来关于三木武夫的书时,毛主席微微点头,脸上露出了满足的表情。然而,对于一个处于重病状态的人来说,即便他曾经位高权重,阅读仍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在工作人员的协助下,毛主席勉强看了几分钟后,又再次陷入昏沉的睡眠。这一天,毛主席多次清醒并试图阅读这本书。
9月8日,毛主席依旧坚持要看书和文件。在这一整天里,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他总共阅读了十一次,累计时间达到两小时五十分钟,最后一次开始于下午四点半,之后又用半小时审阅了文件。可惜的是,这之后,毛主席再也无法从书中汲取知识,八个多小时后,他平静地离开了人世。
在讲述毛主席逝世时的悲恸场面之前,我们不妨来关注一下三木武夫这个人物,探讨一下毛主席为何要阅读关于他的书籍,以及三木后来又经历了什么。在历史长河中,毛主席是一个才华横溢、光辉灿烂的领导者,可以说千年出一个毛泽东也未尝夸张。他携手众多同盟者创造了新中国,成就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然而,新中国的成立并未能让国家的发展一帆风顺,自建国以来,国家遭遇了各种国际封锁。毛主席带领许多干部和广大人民,展现出革命者无畏的意志,顽强奋斗。值得庆幸的是,苏联的支持曾给予了新中国一定的助力,但自1959年起,双方关系逐渐恶化,关系逐渐冷却,尤其是1969年的珍宝岛事件,更是将中苏关系推向了冰点。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面临着来自两大强国的压力与制裁,毛主席及他的同伴们承受了巨大的心理负担。
进入70年代,尤其是1972年之后,中国开始采取务实的对外政策,努力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尼克松总统的访华便传递了重要的外交信号。而在乒乓外交的背景下,中国与日本的关系也得以缓和,最终于1972年9月正式建交。日本这个国家的复杂性在于,既有极端的右翼分子,也有乐于与中国和平共处的友好派,三木武夫则总体上是较为亲华的一个政治家。
三木武夫于1907年出生,比毛主席年轻14岁。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曾担任过外务大臣、国务大臣以及环境厅长官,直到1974年12月9日,三木武夫被任命为日本首相。而在毛主席去世的那一刻,三木仍旧在担任首相。日本首相更迭频繁,毛主席为何偏要阅读关于三木武夫的书籍呢?对于喜欢一个人而言,必然有其深层原因,或许有些道理难以言表,但确实存在。
经过细致的思考,可以提出六个理由解释毛主席对三木武夫书籍的关注。首先,三木武夫作为亲中派在对中国的态度上显得较为友好;其次,他提出了一些让日本民众震惊,但却令中国人感到舒心的观点,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以及“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等,这无疑吸引了众多中国人的赞赏。
第三,三木武夫坚决主张恢复中日邦交,正是他和其他一些人士的努力促成了1972年中日正式建交,值得赞许的是,他的立场得到了许多中国人的欢迎。接下来第四点,他关于巴勒斯坦与以色列之间的关系上的看法,主张和平解决耶路撒冷问题,这与中国的一贯立场不谋而合,显示出他的国际视野。
第五,三木武夫提倡生活的简朴与精神的丰富,强调人类的命运共同体,提及要“同呼吸、共命运”的理论,这种大格局的视野使人耳目一新。第六点,毛主席通过阅读有关三木武夫的书籍,评估他与未来日本的关系走向,出于对这个国家状况的好奇和关注,毛主席深入阅读《三木武夫及其政见》一书,甚至有时感到疲倦时请求工作人员朗读。
在阅读这本书时,毛主席仿佛与三木武夫的思想交流,发现双方在许多观点上有着惊人的相似性。如果这不是毛主席生命的最后时刻,那该有多好!他与三木的见面或许会在1976年年底有可能成行,毕竟,那时三木首相也辞去了职务。令人唏嘘的是,在毛主席生命的最后阶段,陪伴他的正是《三木武夫及其政见》这本书。
1976年9月9日清晨零点十分,毛主席离开了人世。得知消息后,三木武夫感慨道:“毛泽东作为世界级的大政治家,在历史上留下了伟大的业绩!”同年年底,三木武夫辞去了首相职务。1988年,他也走完了他的人生,享年81岁。这位早年富有才华的日本首相,尽管在某些方面存在争议,如曾参拜靖国神社,但总体上他的政治生涯对中国相对友好,不乏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