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由于“九一三”事件的波及,梁兴初将军原本担任的成都军区司令职务被撤销,并被下放到太原某工厂当工人,此外,还有众多成都军区的干部和将军们同样因为这一事件而被撤职下放。然而,令人疑惑的是,为什么当时成都军区的第一政委——张国华将军,却能安然无恙地度过这场危机?张国华的命运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张国华将军同样是“老井冈山”出身,早年他参加了王佐和袁文才领导的部队,之后毛主席率领秋收起义的余部上井冈山,与王佐袁文才部会师。在合并之后,王佐和袁文才的部队被改编成红四军的32团,张国华也顺利加入了这一团体,并迅速成为红32团中发展最为出色的一员,最终荣升为开国中将。
张国华的军旅生涯可谓充满传奇色彩。在红军时期,他历任战士、司号员和基层连队指挥员等多个职务,屡次在战斗中表现出色。他勇敢作战,多次负伤,但每次都是在伤势尚未完全痊愈的情况下,毅然返回战场继续参战。特别是在1933年12月,张国华参加了瑞金“红军大学”首期的培训,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和政治理论水平。到了1934年,他担任福建汀州教导团的政治委员,并且在江西矮子玲的战斗中展现了非凡的军事才能。
在长征中,张国华作为红一军团第二师的团总支部书记,参与了湘江血战、强渡乌江以及四渡赤水等关键战役。在翻越夹金山时,为了振奋士气,张国华创作了脍炙人口的诗句:“天空飞鸟绝,群山兽迹灭,红色英雄汉,飞步碎冰雪”。
抗日战争期间,张国华活跃在豫西、甄北和鲁西等抗日根据地,在抵抗日伪军反扫荡过程中屡建战功,成为一名政治与军事兼备的卓越干部。他在多个战区担任重要职务,如115师第四旅的政治委员以及冀鲁豫军区第九军分区的政治委员,为抗战的胜利贡献了极大力量。
解放战争期间,张国华担任豫皖苏军区司令员,带领部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开辟了多个重要战区,部队由最初的1.4万发展为7.7万余人,在刘邓大军和陈粟大军的支持下,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9年2月,张国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整编中被任命为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十八军的军长,参加了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及成都战役等重大战役。渡江战役结束后,十八军经过江西湖南,途经张国华的家乡永新,期间当地群众传开了张国华的英勇事迹,他偶遇了多年未见的父母,这一幕也成为当地的佳话。
1950年1月,张国华接到上级命令,带领十八军进军西藏,并成功挫败了敌人的阴谋,为和平解放西藏做出了贡献。随后,十八军被整编成西藏军区,张国华成为西藏军区的司令员,带领部队完成了新西藏的建设任务,并因其人格魅力和亲和力,深受藏族同胞的尊敬,亲切地被称为“佛光将军”。凭借卓越的战功,张国华被评为开国中将。
张国华在1958年平叛西藏动乱和1960年对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的出色表现,使得他在1967年被任命为成都军区第一政委,与梁兴初将军合作。两人密切配合,稳定了四川全省的局势,并推动经济恢复,特别是在成都军区,梁兴初和张国华分工合作,一文一武,互相支持,共同为全区的备战工作奠定了基础。
然而,1972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梁兴初将军以及成都军区其他干部受到牵连,纷纷被撤职和下放。与此不同,张国华却顺利度过了这场风波。那么,为什么张国华能够安然无恙呢?原因在于他坚定的政治立场,他从未在成都军区内传播不和谐的声音,并且拒绝了外部不和谐的言论,避免了内部的矛盾和不安。此外,张国华是二野系统的将领,不属于四野体系,因此没有受到过多的牵连。更重要的是,张国华正直的人格,使得他能够顺利度过这场政治风波,继续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