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领的大军攻陷朝歌城,商朝正式灭亡,历史翻开了新的一章。
周朝的建立,标志着华夏文明迈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由于当时生产力的限制,周天子无法直接治理辽阔的领土,因此实施了分封制,将土地分配给亲王、贵族及功臣,以此方式来进行治理。
周武王的首次分封规模庞大,涉及到殷商王室、周王宗亲、以及众多征战有功的将士,最后共划分出71个诸侯国,分封人数之众可见一斑。
从这次分封中,我们可以看到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国家的雏形,比如燕国、晋国、齐国等,它们都在后来的历史中延续并成为称王称霸的强国。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秦国竟然未能出现在周武王的分封图中,虽然秦地在图上被简单标注为“秦”。
那么,周武王为何在分封如此众多的诸侯国中,偏偏忽略了秦国呢?为什么秦国最终能够在众多强国中脱颖而出,成为战国七雄中的最强者?
实际上,周武王与秦国的先祖也有着复杂的历史纠葛。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秦国的早期先祖恶来与周武王的关系可谓是一种死敌。恶来曾是商纣王的宠将,因其骁勇善战被誉为古代战神,三国时期的典韦被称为“古之恶来”,可见恶来的威猛。
不过,恶来的生平资料稀少,只有零星记载。根据史书中的零星片段,恶来在传统文化中一直拥有不良的形象,甚至在《魏书》《辽史》中也记载了:“殷纣爱蜚廉、恶来,所以丧其国。”“周公诛蜚廉、恶来,天下大悦。”
到了明代的《封神演义》中,恶来被描绘成反复无常的小人,曾在兵败时投降姜子牙,但最终被斩首,灵魂封神。
在中国历史中,能够背负千古骂名的人并不多,恶来无疑是其中之一,显示他在周武王时期的历史负面影响。
因此,或许正是因为恶来与周武王的过节,周武王在分封时特别遗漏了秦国。甚至连商纣王的儿子武庚都获得了封地,恶来后代的失落可见一斑。
直到周武王去世百多年后,周孝王才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将秦地封给了恶来的后代——非子,让他在那里养马。
《史记》记载,非子与祖先恶来截然不同,是一个踏实可靠、任劳任怨的人,擅长马匹繁育。他饲养的马群总是健康强壮,繁殖力极强。
周孝王看中了非子的才能,将秦地交给他,并且让他肩负起保卫边疆的任务。非子的封地虽然只有五十里,且无爵位,但他却成为了秦国的开创者之一。
尽管起初秦国只是一个附属的小国,且与中原强国相比,既晚起且实力薄弱,但非子及其后代却展现了卓越的才能,经过数百年的辛勤耕耘,秦国逐渐崛起。到秦襄公时期,秦国几乎掌握了整个关中平原。
公元前771年,犬戎袭击周朝都城镐京,周幽王的无能让周朝陷入困境。最后,周幽王在骊山被杀,秦襄公及时救援,挽救了周朝。
周平王继位后,为了报答秦襄公的救国之恩,他将镐京及其周围大片土地封给了秦国,同时也正式封秦襄公为诸侯。
自此,秦国从一个偏远的小国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在春秋时期不容忽视的强国。然而,秦国在春秋时期依旧被中原的其他诸侯国视作“蛮夷”,被称为“秦夷”,并且长期处于外交孤立的状态。
由于秦国地处边疆,与中原文化隔阂较大,国内缺乏文化熏陶,因此被认为野蛮粗犷。甚至荀子曾批评秦国“无儒”,即缺乏礼乐文化。
然而,这样的环境,也使得秦国能够更加灵活地任用人才,进行改革,发展出了超乎常规的国力。
尽管文化上的劣势明显,秦国却成为了天下士人的圣地,许多有才之士纷纷投身秦国,得到了充分的施展空间。从百里奚到商鞅,秦国成了士人施展抱负的理想之地。
与此同时,秦国的国君也从来不是依赖父母宠爱而成长的王子,每一位国君都历经艰难,不断磨砺自己的力量。
随着不断的外战和内部改革,秦国逐渐积累了强大的军事力量和财富。关中平原的肥沃土地和温暖湿润的气候,也为秦国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发展条件。
这些有利因素为秦国的崛起和统一天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其他六国并不甘心秦国的崛起。为了对抗秦国,苏秦在公元前270年左右提出了合纵策略,联合六国共同抗秦。虽然合纵策略初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由于各国内部的矛盾,最终六国联军崩溃,秦国则利用连横策略离间六国,迅速削弱了它们的力量。
商鞅变法为秦国带来了深远的改革,虽然他遭遇了贵族的反对,并一度被灭门,但商鞅的改革成果却得到了保留,秦国的军事、农业、法律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国逐渐强大,最终在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了整个中华大地,建立了秦朝。
从一个曾经被中原列国轻视的“蛮夷”之地,秦国成功逆袭,成为了第一个实现中华大一统的王朝,历史的命运往往让人始料未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