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者,福禄也,因其寓意福瑞吉祥自古以来深得人们喜爱。在内蒙古通辽市开鲁县,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把热爱当成事业,种植葫芦念活致富经,烙刻葫芦弘扬传统文化,让小葫芦成就大梦想。
瓜果飘香的九月,开鲁县开鲁镇飞机场村,广袤大地丰收在望。李绍勇的葫芦地里,也是一派果实累累的别样景象。走进葫芦棚,形态各异的葫芦映入眼帘——周正圆润的八宝、肚大脖长的油锤、饱满敦实的冬瓜,蔚为壮观。李绍勇穿梭于藤架之间,正为即将成熟的葫芦喷施杀菌剂。
嫩绿的八宝葫芦缀满架(高冰婵 摄)
李绍勇出生于辽宁省,对文玩葫芦情有独钟。2016年定居开鲁后,他便尝试在菜园里种植几棵葫芦供自己把玩,满心期待地种下葫芦,并没结出果实;第二年虽然结了果,但也没能如愿迎来收获。倔强的李绍勇越挫越勇,他边实践边摸索,并通过查资料、看快手、请教同行学习种植技术,终于在第三年,成为内蒙古地区规模化种植葫芦第一人。
“第四年开始我就不在菜园种了,在大田里扣了6个棚,渐渐地规模扩大到了现在的10亩地,技术成熟了,结出的葫芦品相也更好了。”李绍勇自豪地说。
从秧苗栽进棚里,到葫芦成品销售,每个环节,李绍勇都不敢马虎;10余亩地的葫芦,全由他一人经营侍弄,他非但不觉辛苦、寂寞,还乐在其中。他笑谈,看到器型正、品相好的葫芦挂满棚,他就特别有成就感。尤其是结出可遇不可求的天然异形葫芦,他更是对其“宠爱”有加、细心呵护。近几年,他筛选出八宝、油锤、冬瓜等适合本地种植的4个品种,并以亩均万元的收益,把葫芦棚经营成了“聚宝盆”。
李绍勇让天然异形葫芦“睡”在“摇篮”里,以免坠落(高冰婵 摄)
“一般的都能卖上一二百块钱,好点的三五百,品相特别好的就能卖到1000元以上了,10多亩地一年能挣个十几万元。”李绍勇对种葫芦的收益很满意。
李绍勇在十亩田里耕耘增收希望,马荣则在小小的葫芦周身画出万千气象。
走进开鲁县开鲁镇新城社区马荣的家,满屋子的葫芦作品琳琅满目,令人应接不暇。马荣兴致勃勃地展示他的得意之作、烙画。
马荣在麦新镇文化站工作38年,有画玻璃画、墙壁画的功底。2015年,参加过一次葫芦烙画培训班后,马荣便坚定了重拾画笔的信心,决定将工笔画融入葫芦烙画创作。退休后,他连续三年远赴山东聊城、辽宁葫芦岛,在葫芦节上学习烙画技艺、挑选心仪葫芦。葫芦烙画没有系统的教材和创作标准,全凭绘画者的审美与艺术天分,马荣或以图案找葫芦,或依葫芦构思题材,他视烙画为主业,退休生活过得多彩而充实。
马荣正专注地渲染烙画(马天乐 摄)
“对烙画挺痴迷,半夜口渴了起来喝水,也趁机烙一会儿,结果一烙就是两小时。每天脑子里啥都不想,都是烙画,别人看来很寂寞,我却很快乐,这是修心养性的过程。”马荣说,无论春夏秋冬,他从不舍得午睡,利用点滴时间烙画,当一个作品完美地呈现在眼前时,由衷地骄傲、开心。
马荣将刻、烙的葫芦作品进行着色,独创“刻烙重彩”技艺,这种艺术形式的葫芦烙画,更加生动、立体,也更容易长久保存。近十年来,马荣累计创作葫芦烙画近700件,1件作品入选《“文化复兴、砥砺前行——中华文化复兴践行者走进迪拜”主题邮品》珍藏邮册,2件作品在葫芦节上获金奖、1件作品获银奖,30件作品被通辽市和自治区残联等单位收藏。为支持家乡文化事业发展,马荣还为麦新镇捐赠5件总价值5000元的葫芦烙画。
马荣的部分烙画葫芦作品(马天乐 摄)
马荣说,全县种植葫芦及从事葫芦烙画的共有100多人,希望大家能凝心聚力、产业化发展,自己虽然已经70岁,但愿意义务开展培训,为传承传统文化、繁荣北疆文化助力添彩。(胡建华 毕乐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