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奸之辨,历来都是一个难以定论的话题。但提到秦桧,无论何时何地,他似乎始终是大家公认的大奸臣。然而,随着电影《满江红》的热映,一些人竟然趁机为秦桧翻案,竟试图为他洗白。真是让人匪夷所思。
首先,不得不提的是那句“宋皇从来不认为秦桧是奸臣”。如果真如此,那个“谬丑”的谥号怎么来的?《宋史》中的记载,清楚地提到秦桧死后,其党羽被清除,和议的推动者一一受到清算。元代的《宋史》里,秦桧被追赠“谬丑”的谥号,显然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的。至于那些宣扬秦桧不是奸臣的人,他们口中的“民间演艺”影响史学评价,恐怕未免有些牵强。倘若真要追溯,“秦桧入《奸臣传》”的决定,难道不正是南宋官方及士林的明确立场吗?如果说元史被“民间演义”影响,那南宋时期的官方与士林对秦桧的评价又如何解释?你又该如何选择?
我常提醒历史初学者不要轻易翻案,容易被有根据的史实打脸。元代即便是异族统治中原,对于“华夷之辩”极为敏感,但在秦桧是否是奸臣这个问题上,蒙古人可没出错。你,作为现代人,不应该轻易颠倒历史。
实际上,南宋官方对秦桧的评价也并非一成不变。这一切的变化,与宋金和议密切相关。绍兴和议中有一条特别关键的内容:“不许以无罪去首相”。秦桧作为亲金派的代表人物,为了捍卫金人的利益,不惜采取一系列手段,将和议进一步推进。秦桧对金人的依附,使得他无论在史书中,还是民间的口碑中,都成了当时的叛徒。而且他的“洗地”行为,非但没有得到历史的宽容,反而给自己留下了更多的历史污点。
秦桧主政期间,他不仅通过各种手段,禁制野史的传播,还将自己儿子塞进重要的官职,进一步巩固自己的权力。更为恶劣的是,秦桧发动了史上最大的文字狱之一,摧毁了大量跟自己相关的历史资料。许多关于岳飞的珍贵原始史料,几乎都在这个时期消失殆尽。幸运的是,岳飞的孙子岳珂在秦桧死后,努力恢复和整理了部分史料。至于那本“鄂国金佗稡编”,被某些人批评为“岳飞孙子编的,可信度不高”,其实这只不过是未曾深入研究的误解。那些曾用心编撰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真实历史,尤其是赵构给岳飞的旨意和岳飞给赵构的奏折,怎么可能是虚构的?
然而,最让人震惊的是,秦桧在晚年居然公开背叛了他曾经效忠的宋朝。当他接受了“九锡”之赐时,已然走到了篡位的边缘。史书中记录,“九锡副车之请,秦城王气之献”,这一切,毫无疑问地证明了秦桧已经放弃了忠诚,他已经把自己定位为“反贼”。试问,这样一个人,难道还能不被视为奸臣吗?再看看周围的历史人物,他们又怎么可能不对秦桧的背叛有所觉察?
秦桧死后,赵构对他充满了戒备,甚至用匕首防备他。赵构的警觉说明了秦桧的权谋之深,和他个人野心的巨大。如此一个历史人物,若不被列为奸臣,实在难以自圆其说。
所以,我想提醒那些企图借电影宣传为秦桧翻案的人:搞历史虚无主义,必将自食其果。历史是不能篡改的,历史的评价也是基于事实的。对于岳飞的忠诚与牺牲,我们应该有更清晰的认识,而不是被一些人的言论和不实的解读所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