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渊在武德四年,给予了原瓦岗内马军的骠骑秦琼封号翼国公,程咬金则被封为宿国公。从字面上看,秦琼的翼国公称号与赵云的翊军将军相似,程咬金则似乎成为了大唐的资深宿将。这种理解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道理,但并不完全准确:将秦琼与赵云作比较,的确是一种高评价,程咬金后来的确成为了大唐的开国名将之一,即使年近七十,他仍然带领苏定方远征大漠,追杀西突厥可汗阿史那贺鲁——值得注意的是,阿史那贺鲁是大唐开国元勋史大奈的亲戚。
然而,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三年时,李世民对大唐开国功臣们的封号进行了更改,秦琼从翼国公变为了胡国公,程咬金从宿国公变为了卢国公。这个封号的变化,让人不禁想起他们的名字如今就像是一对葫芦,变得不再那么响亮。
其实,秦琼与程咬金的封号改变,并非个例。所有的开国公都改了封地:莱国公李勣改为英国公,代国公李靖改为魏国公,而蔡国公杜如晦与李勣交换了封地,成为了莱国公。虽然用“换防”来形容这种封号的更改有些幽默,但实际上唐朝的国公并不像春秋战国时期的公侯那样拥有实际的封地,他们的封国更像是一种荣誉称号。
在李渊时期,每位国公享有三千户食邑,但随着李世民的执政,国公的封号变得越来越多,导致了食邑的缩水。为了平衡,李世民将秦琼和程咬金的三千户食邑缩减至七百户,而剩余的食邑则分给了新贵如尉迟敬德、房玄龄、杜如晦、侯君集等人。
回到秦琼和程咬金的封号变化,我们不妨探讨一下程咬金的宿国公封号为何被改。程咬金的宿国公,原本在隋朝是属于麦铁杖的封号。《隋书·列传第二十九》记载,麦铁杖是一位以勇猛著称的将领,他曾以单枪匹马斩杀敌军三十余人,表现极为出色。程咬金在征讨西突厥时,虽然没能追上阿史那贺鲁,却因为在怛笃城忙着分战利品而错失良机,他的侠义精神与麦铁杖不无相似之处。
麦铁杖在隋朝中素有传奇之名,程咬金也因其勇武和为义兄弟舍命的精神,显得尤为突出。李渊为程咬金封宿国公,其实也是一种认可与表彰,表示他不仅在战场上为唐朝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也是忠义之士,值得被尊敬。
至于秦琼的翼国公封号,也别有深意。李渊曾将金酒瓶赠予秦琼,甚至表示若秦琼愿意,还可以割肉为酒,这种深情厚意大家耳熟能详。但或许更多人未曾注意的是,翼国公这一封号本身就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如果秦琼愿意,他完全可以接受李渊的赐姓,而这个封号也恰恰暗示了这一点。
在古代,赐姓是极高的荣宠,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愿意接受,特别是像秦琼这样没有亲兄弟和后代的人。如果秦家在他这一代改变姓氏,显然会对不住祖宗。李渊并未赐秦琼李姓,但封给他翼国公的封号,本身就是一种象征着秦家历史的荣誉。在春秋时期,翼国本为四大强国之一,原本被称为唐国。唐叔虞的儿子燮即位后改名为晋,而晋国的都城迁至翼地,历史上所称的晋国,实际上就等同于翼国或唐国。
因此,李渊将秦琼封为翼国公,某种程度上也等于传递了自己对于秦琼的深厚感情,并在名义上赋予了秦琼一种与李唐家族深厚渊源的象征。历史上,翼国与大唐龙兴之地山西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李渊封秦琼为翼国公,实际上也表明了他在给秦琼一种家族传承的认同。
然而,当李世民接手大唐政权后,与秦琼的关系虽然不错,却无法与李渊的深情相比。秦琼去世的第二年,李世民便开始调整封号,翼国公这一头衔最终消失,成为历史的过去式。秦琼最终得到的胡国封号,较之翼国的荣耀,无疑显得逊色许多。
程咬金的宿国和卢国,也有着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但这两个国名都与其他外姓诸侯的封国有关。宿国属于风氏,是一个男爵国家,最终被宋国所灭;卢国则是依附齐国的子爵。相比之下,翼国公与宿国公、卢国公这些封号相比,显得要更具权威和气派。通过这些封号的变化,我们也能看出李世民的用意——程咬金的封号升了一级,而秦琼则被降级,这个变化不仅仅是封号的更替,更是在暗示着他们在大唐政权中的不同地位和关系。
纵观整个封号变化,虽然这些封号的调整表面上看似是名义上的变化,实际上却深藏着李渊与李世民的政治考量。对于我们来说,了解这些封号背后的深层意义,或许能更加清晰地看出他们之间的复杂关系和历史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