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核心是笔法,笔法最纯正、最高妙的时期,乃是晋唐,虽然晋唐实力高超,但是早在古代,正统笔法一直秘传,外人无法窥探,给人玄妙、神秘之感,尤其是宋朝后,随着古人真迹消失,笔法传承断代,真正掌握的人寥寥无几,更令后世学者困惑,无法摸索。
实际上,学习古人笔法,没必要一直盯着晋唐,毕竟当时本就秘传,真迹也稀少,即便尚存墨迹,其字十分高深,外层血肉经过藏锋的特意裹束,所学技法不够完备、精细,由此临学后世名家,或继承“二王”笔法者,才是最佳选择,譬如赵孟頫,非常值得推崇。
赵孟頫生于宋末元初,他出身宋朝宗室,借着有利条件,见到诸多的古人真迹,为了稳固基础,自幼临摹智永《真草千字文》,日写10遍,王羲之、钟繇等人均有临摹,尽得绰约、俊逸的姿态,为了预防、消除柔媚气,晚年深入李北海、颜真卿的法帖,汲取阳刚气,增强筋骨。
曾熙评价:“晋人之韵,初唐尚能守之。至宋则角力骋势,争尚偏师。吴兴矫宋四家之习,范以正轨……故吴兴书虽未能上承晋胙,其超宋而集唐贤,固恢恢乎其有余也”,不夸张的说,赵孟頫是近800年,唯一真正悟透、掌握古法的书家,况且赵孟頫有一幅“绝妙字帖”,泄露古人禁传笔法,真是令人大开眼界。
此作就是《行书二赞二诗卷》,赵孟頫唯一已知的酒后书法作品,千百年来,佳酿一直是创作的催化剂,张旭和怀素,十分钟爱酒后作书,在迷蒙的状态下挥笔,潇洒奔放,不计工拙,极具自然的艺术气息,赵孟頫与他们不同,他恪守古法,从未逾矩,其字端庄典雅、温润秀丽。
然而,这幅醉酒后的《行书二赞二诗卷》,一别往日文人气象,纵27厘米、横456.3厘米,应是大德元年(公元1297)九月所写,款署“湖州观堂与受益外郎饮酒一杯之余,便觉醉意横生。 戏书此卷,为他日一笑之资”,中锋用笔,随着势态、心境而变,时而浓润,时而虚灵飞逸。
笔画之间相互缠连,信笔飞动,流畅圆转,无平时刻意营造的端庄感,此作的风格跟颜真气、米芾相似,骏健潇洒,纵逸自如,董其昌看到后,也在卷尾题跋曰:“此卷学颜鲁公兼米海岳用笔,迥异平日之作”,目前此帖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又是真迹传世,颇为稀有、名贵,得到珍存,极少有人见过。
您对《行书二赞二诗卷》有何见解,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