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女人在默默支持。但对于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而言,他背后的女人可远不止一个。刘邦不仅拥有众多的妻子,还拥有许多美貌的妾侍,后宫的生活可谓丰富多彩,错综复杂。
常言道“三个女人一台戏”,而刘邦的后宫也毫不例外,戏剧性十足。其中,吕雉是刘邦的原配妻子,她与刘邦最宠爱的戚夫人之间的矛盾尤为尖锐。两人之间的斗争最终以戚夫人被吕后残忍地处刑,变成“人彘”一幕收场。
那么,什么是“人彘”呢?这是古代极为残忍的惩罚方式,具体做法是:吕后将戚夫人的手脚砍断,放入一个坛子里,给她灌下药物使其失语,再挖去她的双眼。接着,吕后把她放进猪圈中,任由她自生自灭。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戚夫人是刘邦最宠爱的妾,为何刘邦没有阻止吕后的所作所为呢?其实,刘邦已经去世,无法再保护戚夫人。而在刘邦临终时,他确实为戚夫人准备了四条退路,但遗憾的是,戚夫人未能选择任何一条,从而导致了她的悲惨结局。那么,这四条后路到底是什么?为什么戚夫人没有选择呢?吕后与戚夫人之间又发生了什么样的恩怨呢?
刘邦,一个来自贫寒家庭的年轻男子,凭借着机敏和聪明才智在乡间拼搏,虽然生活一度混乱,但却也自由潇洒。然而,当他遇到吕雉的父亲时,一切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吕父非常慧眼,看出了刘邦非凡的潜力,决定将如花似玉、家境优越的吕雉许配给他。
那时的吕雉年仅十几岁,青春靓丽,而刘邦已是三十多岁的成熟男人,且还有了儿子。这样悬殊的年龄与背景差距,对吕雉来说,几乎是无法承受的沉重打击。尽管她内心抗拒,但吕父的决定不可动摇,吕雉只能含泪接受这一命运安排。
婚后,吕雉尽心尽力地照顾家庭,勤俭持家,一心照料丈夫和公婆。而刘邦却醉心于战争,常常忽略家庭。尤其是在与项羽的大战中,刘邦战败后居然抛下妻儿,独自逃命。
吕雉,作为一个柔弱的女子,在那段艰难时光里不仅失去了丈夫的庇护,还被迫成为楚营中的人质,忍受了许多屈辱和磨难。尽管如此,她始终相信刘邦会回来看她,期待着他的救援。直到她克服了种种困难回到刘邦身边时,却发现他身边已经有了另一位女子——戚夫人。
戚夫人出现在刘邦的生命中,源于一次偶然的遭遇。当时刘邦在逃亡途中,恰好闯入了戚夫人的家里。戚夫人的父亲得知刘邦的身份后,不仅没有将其交出,反而热情款待。在追兵到达时,戚夫人果断将刘邦藏在家中的水井里,这一巧妙藏匿之举使得刘邦逃过了一劫。
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戚夫人的父亲与吕雉的父亲一样,都看出刘邦未来非凡的潜力,因此也有意将女儿许配给他。此时,戚夫人正值花样年华,风华绝代,刘邦自然无法抗拒她的魅力。
戚夫人不仅美丽动人,而且才艺出众,能歌善舞,棋艺超群,甚至手工制作也相当出色。这样一位集美貌与才华于一身的女子,赢得了刘邦的宠爱。从此,刘邦南征北讨时,戚夫人始终陪伴左右,几乎未曾离开过他的身边。
然而,当刘邦最终击败项羽并决定迎回他的发妻吕雉时,吕雉却因为多年的辛劳和困苦,显得憔悴不堪。虽然出于感激和亲情,刘邦依旧将她封为皇后,但两人之间的感情已经不像往日那样深厚。
吕雉与戚夫人之间的敌意,除了刘邦的宠爱外,还有更加复杂的因素——那就是储君之位。在古代,皇位的继承通常是嫡长子继位。刘邦称帝后,按照传统,立吕雉为皇后,并将他们的儿子刘盈确立为太子。然而,戚夫人看到自己的儿子刘如意受到宠爱后,渐渐心生不满,认为吕雉和她的儿子并不配坐上皇后宝座。她开始有了夺取储君之位的野心,甚至希望让刘如意与刘盈竞争太子之位。
戚夫人用她的柔弱和眼泪不断在刘邦耳边挑拨,试图让刘邦废掉刘盈,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心软,对戚夫人宠爱有加,再加上刘盈个性软弱,刘邦开始考虑废黜刘盈,改立刘如意。这一消息传到吕后耳中,引起了她的极大恐慌,她绝不允许自己的儿子刘盈被废除。为了扭转局面,吕后急忙求助于隐居的谋士张良,张良给出了妙计。
他建议吕后在刘邦召见刘盈时,让刘盈身后跟随四位杰出的隐士作为师傅。当刘邦看到刘盈身后有如此强大的支持,他认为刘盈已具备了威望,从而打消了废除刘盈的念头。然而,这一举动使得戚夫人的野心暴露无遗,也让吕后对她的敌意加深。最终,刘邦去世后,吕后便对戚夫人展开了残忍的复仇。
戚夫人被幽禁在永巷,头发被剃,颈上套上铁圈,身穿囚衣,强迫她在永巷舂米。尽管如此,戚夫人并未屈服,反而唱起了《舂歌》,歌中暗示她仍期待自己的儿子能够前来解救她。但刘如意年幼,如何能对抗吕后这样的权力巨头?
吕后得知戚夫人此举后愤怒至极,她冷笑道:“你还指望你的儿子吗?”随即命人毒死刘如意,将戚夫人残忍处刑,最终将她变成了“人彘”。
刘邦临终时已经意识到吕雉的狠毒,因此为戚夫人安排了四条后路,以保护她。然而,戚夫人最终没有选择任何一条,最后她落得如此下场,不禁让人感到唏嘘不已。
历史上,吕后与戚夫人的恩怨早已埋下伏笔。戚夫人盲目追求权力,失去了理智,没有听从刘邦的劝告和安排,最终选择与吕后对抗。她没有谋略,也没有强大的靠山,根本无法与权势滔天的吕后对抗。这一切恰如那句古话:“天作孽,犹可恕;自作孽,不可活。”